■本报记者 陆琦
根据不久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的信息,未来10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将保持2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到2020年形成万亿元的年产值,达到2010年的10倍。
这种超高速发展将为国人带来什么?
从“不被看好”到新增长点
用电脑查找陌生地点、手机上网寻找附近的餐馆美食、自驾游打开车载导航仪寻路……地理信息服务如今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约10年前,地理信息产业还不被大多数人看好。”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耳顺,多年来一直是地理信息产业的“鼓吹者”。
如今,地理信息产业成为拉动国内经济的新增长点,钟耳顺感到很兴奋。
地理信息产业以遥感、卫星导航、地理信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其应用已由原来简单的地理要素查询向智能化辅助决策、综合管理服务及知识服务系统发展,能够服务于民生和国民经济建设。
经过测绘部门和地理信息企业的不懈努力,我国地理信息应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数字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地理信息在规划、国土、城管、公安、工商、税务、环保、房产、卫生、药监等30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效能十分显著。
“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设计中,把新的地理信息服务业态也包括了进去。这足以显示这个产业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
在他看来,随着地理信息概念的泛化,常说的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已开始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比如,导航位置要变成面向大众的服务,就必须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显示技术、表达技术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的数据变成可感知、实在的图像和影像;而GIS的快速更新和实时更新,也离不开遥感和导航技术的支持。
“3S组合在一起,功能更强了,产业更大了。”两院院士李德仁是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的忠实“粉丝”。
“在这样一个大容量的平台上,共有2000万个兴趣点,涉及教育、办公、交通、旅游、购物、住宿等等,公众从中可无偿获得多尺度、多类型的地理信息以及各种信息查询服务。”李德仁说,“地理信息服务的用户已经涉及到每一个人。”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却呈逆势而上的发展态势,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5%。
“真正的高潮还没有到来。”钟耳顺认为,地理信息产业还在爬坡阶段,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
目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已经形成,尤其为了实现2020年产值达万亿元的目标,国家特别重视地理信息产业的前端。比如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等,这些都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
不过,在发展中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李德仁认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国内企业越来越占优势,不少国产的数据、软件、系统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国外水平,但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多而散、核心竞争力不足是产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数据的更新赶不上变化。“我国的经济建设太快了,中国地表变化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快,大部分城市每年的变化都在30%~50%,而外国城市变化基本不超过5%。”
第三个问题是“条块分割”造成部门间出现技术、资源的屏障,出现了很多信息“孤岛”,容易造成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现象。
李德仁认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可以通过在更高层次上建立联邦式系统,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钟耳顺也提到,“集成”既是地理信息产业很大的一个特点,又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
与此同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地理信息产业还面临用户对象与需求的重要变化。刘经南表示,除了面向政府和行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新兴需求——大众,这是地理信息产业面临的最大变化。“这种新兴需求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将极大拓展地理信息产业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空间,对地理信息技术与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科学报》 (2012-03-17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