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16 8:46:26
选择字号:
记王巍研究员:从航天梦想到现实

王巍同志(左一)正在给王礼恒、陆元九、梁思礼、庄逢甘等院士和专家介绍光纤陀螺及其惯导系统技术研究情况。

王巍同志在“2010年惯性技术与导航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担任大会秘书长并主持会议。

 
王巍同志作为主任设计师在国家某重点型号任务发射现场。
 
篇首语:
 
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
 
那一年2月,钱学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托举中国航天事业的,是几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成千上万岗位上的技术人员……是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使实现民族自强的伟大梦想得以成真。
 
从梦想到现实,在我国航天史上规模大、系统组成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工程中,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飞向太空之路由他们铸就。
 
在我们看来,他们似乎选择了一条汗水与收获不对等的道路。但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的收获却是最丰满实在的,他们没有荣华富贵,但他们却拥有了为国奉献的荣誉和机会,这是何等的荣耀。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最崎岖的道路上,他们也从没有退缩过;为什么从他们坚实而有力的步伐中,总是能感受到一种使命的力量。
 
■胡敬
 
50多年来,我国航天惯性技术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多样化、系列化产品,并不断推陈出新。
 
“十五”以来,以Sagnac效应为基础的光学陀螺惯性器件得到迅猛发展。光纤陀螺惯性测量系统作为全固态化的新型惯性技术产品,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当今惯性制导领域更新换代性的全新技术。它具有可靠性高、寿命长、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启动快、动态范围大等优点,已经成为21世纪惯性测量与制导领域的主导产品之一。
 
近年来,国内光纤陀螺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王巍研究员带领着科研团队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了关键技术,在低、中、高精度各类光纤陀螺及其惯导产品研制、工程化技术研究以及市场应用方面都成为国内光纤陀螺惯导技术发展中突出的代表。
 
王巍是我国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惯性技术专家,航天惯性技术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主要从事新型惯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一直奋战在专业技术创新和型号科研攻关的第一线。
 
20年来,王巍主持航天新型固态惯性器件光纤陀螺、高精度三浮惯性仪表及其惯性系统研制工作,担任多个重点型号惯性系统主任设计师和国家级重点预研课题负责人,为我国航天惯性器件这一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举步维艰到步履矫健导弹武器领域用光纤陀螺惯性制导技术
 
惯性制导技术是制约我国新型战术武器快速机动、精确打击的关键技术瓶颈之一。新型导弹武器对惯性器件小型化、抗冲击、宽频带、大动态范围和宽温快速启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固态的光纤陀螺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成为新型战术武器的首选,但是国外对此技术封锁严密。
 
由于我国的工艺基础和光电子器件水平还不很高,当时国内配套条件差、关键设备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很少,从原理样机、工程样机到产业化应用需要攻克一系列的难关。
 
王巍提出了基于多约束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的小型化光电一体结构闭环光纤陀螺仪技术方案。他带领项目团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开拓的精神,面对各种难关,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和技术封锁,实现了技术途径的整体创新,形成了从光电子器件、陀螺仪表到惯性系统的设计思路、技术途径和工程化实现方法,自主设计研制了小型化闭环单轴光纤陀螺和三轴一体光纤陀螺产品,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光纤陀螺及其惯性系统的工程化。针对导弹武器对光纤陀螺惯性系统小型化和抗大量级冲击的高要求,他解决了无须温控和减振器的惯测装置精度保持及机械谐振问题,满足了导弹武器要求,同时实现了战术级惯性系统性能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内此类惯性系统标定周期、启动时间和带宽等指标大幅度提高。
 
该光纤惯性系统技术及产品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战术武器型号,达到同类产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已通过地空、空空导弹等多个导弹武器的飞行考核并实现了批量应用,解决了我国新型战术导弹快速反应、机动可靠、精确打击和小型化的惯性技术瓶颈,成为更新换代性的惯性制导技术和产品,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相关技术已用于国防新型重点型号姿控系统研制,并推广应用于机载光纤惯性测量装置和舰船航姿测量等领域。
 
走向纵深宇航领域用光纤陀螺技术
 
陀螺仪是卫星、飞船、深空探测飞行器运动测量与控制技术中制约全局的关键部件,光纤陀螺在原理上寿命长、可靠性高,但是卫星上苛刻的深太空环境对光纤陀螺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项技术难度很大,在我国宇航领域应用上还是一个空白。
 
王巍带领科研团队统筹谋划,从2003年开始就开展了一系列光纤陀螺空间环境应用的试验研究。为了解决上述国家级技术难题,针对宇航应用的特殊环境条件,王巍提出了宇航用高精度光纤陀螺仪技术方案,带领队伍对干涉型光纤陀螺仪的空间环境适应性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理论和试验工作,从方案设计参数到工艺细节,他都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要实现环境条件下的高精度,技术上存在很多难题,他带领队伍对一个个技术难点寻求全新的技术解决途径,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火花在苦思冥想中诞生,一个个发明被实践所验证,关键光学器件的长期稳定性、调制器及系统输出的非线性、仪表的空间环境适应性等影响环境下精度的一系列难题不断被克服,高精度光纤陀螺的高信噪比和标度因数的高稳定性最终实现。
 
2007年,王巍负责研制的某型导航卫星用光纤陀螺组件在超出技术条件的太空环境下成功启动工作,并在轨连续正常工作24个月以上,实现了国内光纤陀螺技术在卫星中的首次成功应用。
 
多年来,我国多数卫星的姿态敏感系统一直依赖进口的机电式陀螺仪。在此情况下,王巍带领科研团队迎难而上,组织实施了宇航级光纤陀螺替代进口专项工程,重点研制了长寿命光纤陀螺组件系列型谱产品,分别用于替代进口挠性陀螺和三浮陀螺,产品已在对地遥测和科学试验卫星等多颗在轨卫星上良好运行。
 
在此过程中,王巍研究制订了光纤陀螺光电子器件应用指标和宇航级光电子器件航天行业标准,在总结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干涉型光纤陀螺在温度、磁场、力学、辐照等环境条件下误差的机理、模型及抑制方法,提出了光纤陀螺应用模型及其随机误差特性对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影响评价与处理方法,发表了两部学术专著,其中《干涉型光纤陀螺仪技术》荣获2011年度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王巍及其科研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基于长波长的精密级宇航用高精度光纤陀螺仪工程样机,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相关部分技术指标与已报道的实用化光纤陀螺国际最优水平相当,于2010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王巍组织研制的光纤陀螺惯测装置作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主控惯导设备接入控制系统,工作稳定,性能良好。在已获得的公开报道中,这是光纤陀螺惯测组合在世界上首次用于空间站姿态测量与控制,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完成“太空之吻”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巍同志也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同时,该组件作为神舟七号飞船手控系统热备份件通电状态正常,并已成功应用于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即将应用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等系列载人飞船。
 
心怀梦想的创新超越电气系统电学参宽频域光纤精密测量技术
 
电气系统电学参量的准确测量是获取电气系统和电气设备运行状况,实施各类控制的关键依据信息,是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有效运行的基础。电学参量的传统测量技术由于原理上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已成为诸多工业领域技术发展的瓶颈技术。
 
电气系统电学参量宽频域光纤精密测量系统基于光纤电流、电压测量装置,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精确测量装置,是电力系统智能电网中测量与控制的新一代关键设备,能够有效解决互感器高压绝缘困难等瓶颈性难题。
 
王巍研究员带领团队研究了基于Sagnac干涉仪的全光纤电流测量装置的时空非互易性误差机理,创新磁光效应有用信号高精度检测的光路偏振复用和光纤敏感环圈圆偏振保持等方法,实现了宽温范围内标度因数的稳定性,达到10kHz宽频带和0.1%的高检测精度;他主持研制了基于泡克尔效应的光纤电压测量装置,攻克了光路增益变化影响测量精度的难题,实现了环境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达到了0.2%的高检测精度。
 
王巍主持研制的电气系统电学参量宽频域光纤精密测量系统实现了具有强绝缘性、高安全性、数字化输出和小型化等优点,成为我国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突破的代表之一,成为国内大多数数字化变电站的首选,已在30多个智能电网示范项目上成功运行,累计应用量达到1600余相,投运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并已与德国西门子集团达成合作意向,签署产品出口合同。同时,该测量系统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热核聚变试验用电源电流监控、航天科研现场电源品质监测、舰船电力监控、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王巍同志开拓思路,不断创新,率领其团队先后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博物馆科技展项工程”、“油气管光纤安全报警系统”等一系列项目的研制,产品性能稳定,得到多方的一致好评,树立了光纤传感系统系列产品的良好口碑,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向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方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履深渊 展蓝图高精度三浮陀螺仪表技术
 
高精度三浮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是国家重点任务惯性制导平台系统的核心惯性仪表,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世界公认的高难技术之一,在高精度导弹武器系统中长期起着支撑性作用。
 
1995年,王巍同志负责了三浮陀螺仪表的关键技术——数字化有源磁悬浮支承系统研制,任课题负责人。为提高我国新型导弹惯性制导用三浮陀螺仪表磁悬浮支承的支承力和浮子对中精度,解决其干扰力矩大、启动时间长等难题,他在当时研制条件薄弱、技术封锁严密的情况下,创新开拓,突破时分复用的有源磁悬浮动态模型辨识和电磁元件转换效率提高技术,提出基于模糊控制规则的有源磁悬浮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方案,实现了磁悬浮支承系统的变周期、变刚度及径向解耦控制。该技术的应用使我国三浮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性能获得显著突破,获部级奖励两项。
 
此外,王巍主持研制了微机电硅加速度计工程化产品,已在战术武器上飞试成功,被探月工程二期月球车小型化惯测装置研制所采用。
 
悉心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队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面对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并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王巍始终把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和创新型团队作为研发工作的重点。团队中近5年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占80%,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样年轻的集体,怎样在保持自身活力的同时将航天精神等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这是王巍同志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技术上需要创新,人才管理上也需要创新。在日常的工作中,王巍结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以航天工程课题组+研讨会的创新形式开展工作,使培养和创新相结合。通过这样一种人才培养的实践,努力使项目团队具有创新活力,使年轻人能更快地进步,同时中年技术骨干和老同志在促进年轻人进步的过程中也能再学习、再提高,以适应新技术研发的需要。通过在创新中发现、培育和凝聚人才,激励新思路、新发明,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团队形成了创新型的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创造活力。
 
以王巍科研团队为试点的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经验已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推广。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已培养博士2人、硕士9人,在读博士生6人、博士后8人,其中2人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优秀毕业生称号。
 
专家档案:
 
王巍, 1966年10月出生,籍贯陕西,博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十三所副所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光纤陀螺惯性组件首席专家,同时任总装备部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宇航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导航与控制》编委,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惯性仪表与元件专委会、光电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奖励7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等多项奖励,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并先后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国防科工委首批有突出贡献博士、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国科学报》 (2012-04-16 B2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