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洁
近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公布《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3以上的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表示满意,低于10%的表示不满意;接近2/3的城乡居民对就医体验表示满意,10%的居民表示不满意。78.6%的居民认为总体上医疗卫生服务变好了。(5月4日《人民日报》)
同样是来自卫生部的统计,一边是2010年全国医闹事件共发生17243起,比5年前多了近7000起;一边却称2/3城乡居民对就医体验表示满意,78.6%的居民认为总体上医疗卫生服务变好了,而不满的比例仅占10%。既然公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提高了,那么,何以医闹现象却反而愈演愈烈,伤医辱医案更是变本加厉了呢?
可见,尽管统计源都来自卫生部,但统计结果之间却明显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卫生部的统计结论招来“被满意”的质疑,自然也就并不意外了。
真实的情形是,愈演愈烈的医闹现象,与其说真的是医疗服务本身有多么的不堪,医护人员有多么的可恨,毋宁说是有关健康与生命的医疗服务环节不幸成为了发泄不满的一个出口,而从医闹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甚至黑社会化的趋向来看,对医疗服务的满意与否其实已不再是关键,只要有利可图,无论医疗服务有无过失,是否存在医疗责任事故,欲加之“闹”,何患无辞?从这个角度来看,医闹愈演愈烈,或许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医患关系的亲疏,但假如因为医闹频发,便得出医疗服务满意度绝不可能变好的结论,的确也显草率。
当然,医疗服务满意度变好的统计结论,之所以会引发争议,很大程度上也与这一统计由卫生部来计算并发布有关,这样的角色安排与其说因为来自官方而显得权威,毋宁说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而对于医疗服务满意度的统计,真要客观的话,不妨交给第三方民间统计机构来作,假如医疗服务满意度变好是出自民间统计机构,相信不会招来这么多的怀疑与不信任。
《中国科学报》 (2012-05-05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