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8 8:21:41
选择字号:
弘毅生态农场:“六不用”科学实验的生态文明诉求

蒋高明向参观者介绍诱虫灯。
 
■本报记者 李芸
 
当弘毅生态农场有机小麦田每亩产量实测达480.5公斤时,蒋高明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之前,该实验田有机玉米产量每亩达到547.9公斤。这样,实验田的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028.4公斤,实现了吨粮田。
 
蒋高明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他带领科研团队,从山东平邑县蒋家庄承包耕地,进行生态农业科学实验。时间一晃,6年过去。
 
“以前我呼吁发展生态农业,但类似‘中国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的反对意见不绝于耳,甚至一度成为压倒性意见。”蒋高明近日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我们的实践却证明,‘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生态农业里同样能够实现。”
 
“六不用”实验田
 
蒋高明他们承包的土地是村里最差的低产田,土层厚度只有薄薄的20多厘米,下面就是岩石(当地老百姓称麻骨石)。
 
蒋高明种地的秘诀被村民们认为“不是过日子的方法”——他坚决实施“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
 
蒋高明告诉记者,承包之初,自己还是有些忐忑。
 
“前两年,农场的收成并不好。2008年,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才收1000来斤,2009年略高一些。不过,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经过2009年冬季的土地整理,这些肥力严重下降和被化肥、农药、除草剂严重污染的农田已实现了生态修复。”
 
弘毅农场的核心是“牛粪”,原则是“循环”:把被农民烧掉的秸秆加工成牛饲料,产生的大量牛粪一小部分用于产生沼气,大部分牛粪用来堆肥给农田提供优质有机肥;害虫则通过“物理+生物”方法防治,在林下养鸡,将害虫变成鸡的饲料;杂草通过“人工加生物”方法控制,收获的无农药杂草直接作为鹅、淡水鱼等经济动物的饲料。
 
在农场,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生态链。
 
生态农业不是倒退
 
“不施化肥就不长粮食,不用农药就会产生虫害,这是偏见。有机肥料同样能肥田,消灭害虫最好的办法就是天敌。”蒋高明说,弘毅生态农场的实验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降低粮食产量,不会饿死人,而且可以让人吃得更好。
 
在弘毅农场,蒋高明团队饲养了110头牛,每头可获得1500~2000元的净效益,鸡、鹅、鱼等品种也不断丰富。
 
同时,和现在的鸡、猪等通过工业化大规模养殖生产不同,因为有机粮食没受农药污染,生态农场里的肉类是真正绿色的。
 
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回到传统的精耕细作,这不是倒退吗?
 
“在很多村民看来,不打农药就意味着要捉害虫,不用除草剂就意味着要拔杂草。这会增加很多工作量,村民们难以接受。”蒋高明说,“生态农业肯定不是简单的倒退,机械化、水利化以及信息化已使现代农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如何减少村民的劳动量是蒋高明正在做的工作。
 
以捉害虫为例,每当夜幕降临,农场里发出特殊光谱的脉冲诱虫灯就会准时亮起。蓝紫色的灯光就像幽灵一样吸引飞蛾、金龟甲等害虫扑来,害虫触到灯管周围的金属棒,被电击后会落入灯下的集虫罩。
 
农场的研究助理曾彦说:“最初用灯诱捕虫子,有时一晚上能捉到十斤虫子,现在虫子数量少了,有时一晚上只抓到二三两。这些小虫被捉住后,便成了鸡的食物。”
 
“诱虫灯不能消除全部昆虫,但每年坚持诱捕,会逐渐达到生态平衡,即这个害虫物种还存在,但不会再对作物造成危害。这也是我们与打农药那种‘赶尽杀绝’做法的区别,讲究物种生态平衡和元素循环。”蒋高明说。
 
对工业化农业的忧虑
 
蒋高明对生态农业的执著源于对当下工业化农业深深的忧虑。
 
在许多人看来,工业化农业是先进的、现代化的,美国式的大机械农业和高化学农业最具代表性。
 
“我们常引以为豪地说,中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实际上我们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蒋高明表示。
 
2010年2月,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农业已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与此同时,土壤肥力持续下降。
 
实际上,对工业化农业的质疑一直存在。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程存旺、石嫣翻译了100年前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学教授富兰克林·金的《四千年农夫》一书。
 
富兰克林在1909年对日本、中国、朝鲜三国进行了乡村考察。当时,美国农业的危害性已经显现,土壤流失严重,农耕体系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而东亚三国持续四千年的农业形态,不但没有使地力衰竭,反而在保持高生产率的前提下,地力不断增长,维持着农业体系的可持续性。
 
石嫣说:“金教授分析出中国的小农经济形态是可持续的农业形态,但他同时看到,这种根植于中国农村文明形态的耕作方式是根本无法在美国复制的。中国人口密度如此之高,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压力如此之大,基于这样的现实,才产生了这样的耕作形态。”
 
与西方国家地广人稀的地理条件相比,弘毅生态农场式的农业模式,更贴近中国的现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曾参观过弘毅生态农场。他说:“弘毅农场是蒋高明在对工业化农业产生怀疑的基础上实施的,而蒋高明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他的怀疑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弘毅农场实施的是生态学下的农业,与机械论下的工业化农业不同,它是整体的、有机的、环境友好的。”
 
“生态农场通过生态学实现了与中国传统农业的对接。中国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农业相比,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观照自然、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田松说。
 
中国传统农业的存在形态,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结构是协调的。石嫣说,“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文明多元性和生态多样性,我们是否应该认为一种文明形态就应代替所有文明形态?”
 
《中国科学报》 (2012-05-08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