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完颜文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5-29 9:36:52
选择字号:
评论:“中国大学生提问少”是一个伪问题
 
近日《广州日报》报道,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一份研究报告,从包括清华大学等985高校在内的23所本科院校中,收集2万多份调查样本,对中国的985院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做了一番比较:985院校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有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选择“从未”,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只有10%的中国学生选择“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约为63%。
 
随后,媒体发出的几篇时评,矛头都直指中国应试教育体制或填鸭式教育模式,认为中国学生从小被灌输“真理”和答案,缺乏质疑习惯。乍一看,这观点似乎挖掘出了 “中国大学生提问少”的根源,细想来其实不然,“中国大学生提问少”并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只需课堂形式稍作改变。在教育体制难以做出根本性改变的当下,一味把问题归咎于教育体制或模式,会把一些可以通过具体措施解决的问题,推向无解。
 
中国大学生提问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提问或交流环节一般不会成为课堂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太多提问机会。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获知信息途径非常广泛,对社会热点甚至国际大事都有强烈的关注欲望,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然而,在一般大学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授课内容太多、大班上课学生多等原因,老师不会专门分出一些课堂时间作为提问或交流环节。即便有提问环节,也只是在课堂快要结束时,简单问学生有没有疑惑或问题。大学里的讲座都会留出一部分时间,作为大学生提问环节与演讲者互动,经常看到很多同学争着举手争取一个提问机会。这学期在北大旁听一门新闻专业课程,每次课堂前20分钟,老师会让学生就一个话题自由表达观点,很多同学都会参与讨论、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辩颇为激烈。
 
大学生提问少,是因为大学课堂上普遍缺乏专门提问或互动的环节,没能充分调动学生提问或表达观点的欲望。解决这个问题,只需教学方式稍加改变,调整课堂时间的分配,不一定非得追根溯源地批判或改革整个教育体制。
 
很多教育问题,在时评家的批评中,最后都会归咎于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这种评论逻辑看似深刻,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它缺乏对教育问题、学生与教师的真实深入了解,习惯性地认为任何教育问题,都来自摧残学生能力的应试教育体制,从而把一个又一个教育问题推给了“万恶”的教育体制。这种评论思维,缺少就事论事的分析,容易把一些可以通过具体措施改进或解决的小问题过分放大,放大到无解。
 
教育体制改革是渐变的,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根本性改变,一些教育问题可以在渐变中、具体措施中得到解决,别动辄就非要改变教育体制不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