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建华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2-5-31 15:33:44
选择字号:
沈建华:怎么看猪肥胖论文带来副教授“三级跳”
学术评价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
 
学术评价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我们如今在媒体上经常看到大学或研究所召开发布推介会的消息,这种会都是为了宣传本单位人员的“高水平”成果及其论文在某某著名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但这个“高水平”,因单位和其所在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且有差异极大的不同解读。某些解读,可能是为了树立本单位的形象(无处不在的GDP政绩观的一种特殊变种?),可能是为了在下一步的科研资源争夺战中抢占先机。在国外也有类似情况,而在我们这里实在太多,有些滥了。
 
“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
 
前几天有朋友打电话问我:“四川农业大学一个副教授连跳三级,一下子晋升为二级教授,你怎么看?”同时发来一个链接。打开一看,是一篇题为“四川80后副教授在猪身上找到人类肥胖原因”的文章。我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两篇,“如堕五里雾中”,始终不得要领;然后找到相关网站,将这篇《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英文论文全文下载,看了以后才基本弄清楚——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篇论文共有50名共同作者,分属4个国家、12个不同单位。李明洲副教授(现为二级教授)不在“责任作者”之列,他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吴红龙名列共同“第一作者”,他的导师李学伟教授和深圳华大的李瑞强是共同“责任作者”。
 
通常研究团队发表论文,实际做实验的是第一作者;而导师或研究思想的提供者、实验总体策略的设计人为责任作者,大多数情况下排名在最后,责任作者对整篇论文的内容全面负责。按科学界的常识来理解,李明洲不是本项研究的思路提供者,也不是本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论文首页脚注中也特别注明“李学伟和李瑞强设计了研究,指导了实验,并在李明洲和吴红龙协助下撰写了本论文”。
 
《自然通讯》≠《自然》
 
有的媒体大肆渲染说,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在于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子刊物《自然通讯》上。其实《自然》集团下属的子刊物≠《自然》,就像上海滩著名的杏花楼集团如果新开一家小吃店,肯定不能等同于福州路上的杏花楼本店。
 
在国际上,科学引文(SCI)影响因子(IF)普遍被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用来衡量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它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一种期刊某一年份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是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前两年总发文量)。2010年《自然》的IF是36.101,因此被视作“顶尖”的学术刊物。《自然通讯》2010年4月才创刊,到现在还没有统计出IF来,估计也就在中档区域,大约5-6吧——跟《自然》差远了。而且,《自然通讯》发文章的密度比较大,到2012年5月号,两年间先后累计已发表843篇论文,分母值够大,以后计算IF会受影响。
 
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不少研究所,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所,年终业绩考核除了看本年度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和总的IF数值,还单独统计IF在10以上的论文的数量——这表示,IF10是一个重要的评价门槛。
 
“不要过度评价”是一句重话
 
首先必须说,这项研究是一个独立完整严肃的工作,是具有独特性(Uniqueness)的工作,否则不可能通过严格的同行匿名评审程序。至于如何具体评价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应该请相关的科学家判断。近日文汇报头版的报道《在猪身上找到人类肥胖原因?》中提到,“对于这篇学术论文的价值,不少专家直言‘不要过度评价’。”“不要过度评价”这句话,在科学界内部是轻易不动用的,可以理解为一句行内的重话。那篇报道采访的沪上专家,有些笔者交往多年,印象中都是严肃的学者,绝不是情绪化的“场面人物”,他们的判断没有理由不去相信。
 
一些网络媒体把这篇论文的重点归纳为:“李明洲的研究为研究人类肥胖基因的专家们打开了一扇门”、“从猪身上找到了人类肥胖原因”,错!这是某些记者又在乱扯、胡发挥了。李本人的说法是:“本来的出发点是针对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甲基化机理,但却在人类肥胖疾病研究领域引起了关注,这很意外。”照他的说法,当时“希望通过研究了解猪肉生长的机理,让肉质更健康、更营养”。李明洲的导师,也是本文共同责任作者之一的李学伟教授对这项研究成果的表述是:“为挖掘猪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础,这对提高猪的分子育种效率,实现猪肉健康生产,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猪作为生物模型,早就有了
 
以猪作为生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包括研究跟脂肪代谢异常和积累有关的疾病,并非始于今日,更不是启端于这篇论文的相关工作。二战以后,猪广泛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是重要的实验动物,为此人们还培育了许多小型猪品系。中国科学家在1980年代也早已用我国南方丰富的小型猪资源培育出了3个小型猪品系。由于猪和人的高等灵长类祖先都是杂食性动物,现代人类智人(Homosapiens)也还是杂食性动物,猪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组织、免疫系统等与人类似,其代谢特别是脂肪代谢则与人类甚为相似。若使猪产生动脉硬化,可以充当人类脑溢血、心肌梗塞等的病理模型。在各种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脏器移植和人工脏器的研究,药物动力学及代谢的研究等方面,实验猪也可以发挥极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猪皮上的毛少,厚薄及组织结构与人的皮肤极为相似,上皮修复及再生性、烧伤后内分泌的作用及其代谢与人相似,故被用作人体烧伤后的敷盖物。更由于猪母体的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屏障,许多病毒学研究选用猪为实验对象。
 
其实,可以用来研究人类脂肪代谢和积累异常的生物模型何止猪一种,这个月我的一位同事、也是同一栋实验楼的“邻居”,刚刚在一个和《自然通讯》水平大体相当的专业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真菌脂肪代谢基因和人类脂代谢关系的文章,国际同行的评论文章我也看到了,评价很好。像这种IF5-6的论文,他手里早就“捏着一把”了,然而前几个月他才通过今年的职称评审,从四级教授升到三级教授,一步一个台阶;若要申请二级教授,他还得等几年。
 
“高水平”学术成果是否有些滥了?
 
学术评价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我们如今在媒体上经常看到大学或研究所召开发布推介会的消息,这种会都是为了宣传本单位人员的“高水平”成果及其论文在某某著名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但这个“高水平”,因单位和其所在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且有差异极大的不同解读。某些解读,可能是为了树立本单位的形象(无处不在的GDP政绩观的一种特殊变种?),可能是为了在下一步的科研资源争夺战中抢占先机。在国外也有类似情况,而在我们这里实在太多,有些滥了。
 
有两个问题我没法想明白:第一,如果在美国,他们的媒体每天该拿出多少版面和时间刊登此类“成果报道”?即使有人说美国的学术地位近年来有下行之势,但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高水平成果和论文还是出自美国的实验室(或者美国的实验室参与了);第二,国内这类的发布会,除了向与会记者提供新闻通稿外,常常还“配套”一个信封——我不知道其中的“馅”是从哪个会计科目下开支的,是怎么操作出来的?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