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13 8:57:15
选择字号:
熊丙奇:高考生源减少是教育改革契机
■熊丙奇
 
数据显示,刚刚结束的高考报名人数约为900万人,这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四年来,报考人数已经下降140万。上海的高考人数也是连年下降,今年高考人数约为5.5万人,已降至历史最低,仅为2007年10.5万的一半左右。(《东方早报》6月5日)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有多方面原因,据教育部门解释,主要是因为适龄学生减少。而从现实分析,除了适龄学生减少这一客观因素之外,弃考人数增多也是重要原因。2009年,教育部曾公布当年的弃考人数为84万,此后教育部门没有再公布弃考数据,但舆论分析,每年弃考规模在100万左右。
 
在弃考大军中,选择出国者占了相当比例。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9.32%,这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具体到上海地区,据报道,上海的高中四大名校中,出国的优秀生的比例已平均约10%~20%,高的甚至达到30%~40%。如果再加上名校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一些名校出国的优秀生比例已经超过了50%。(《东方早报》6月5日)
 
这一降(高考报名数下降)一升(出国留学增加),值得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引起高度重视。虽然总体而言,20多万的出国留学,仅占900万高考生的百分之二,这还难以让我国内地的一本、二本院校感受到招生数量的压力,但却向内地教育部门和高校传递出十分明确的信息:部分优秀学生已“以脚投票”选择适合他们的高等教育和升学考试制度,为避免生源危机,我国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事实上,除了出国留学者,不满意内地高教质量而选择海外教育外,另外一些弃考者,诸如因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上大学回报率低,上三本、高职高专没有多大价值等而放弃高考,也与内地高校的教育质量有关。
 
生源数的减少和考生的弃考,对于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对于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减少,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的高职高专和三本院校已经很难按计划招满学生,在分阶段进行志愿填报的地区,达到高职线却放弃填报志愿的学生占到总考生数的10%甚至20%,有的三本院校、高职院校遭遇“零投档”。如果这种局面持续,我国很快就会出现一批三本院校、高职高专破产关门。
 
在招生制度的保护下,目前放在一本和二本招生的院校,还能招满学生。因此,有一些内地名校,对部分优秀学生放弃内地高校而选择境外高校不以为意,认为只占到自己招生的零头。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危害的,需要注意的是,优秀学生的“逃离”,会影响学生对内地高校的认同,如果内地高校在招生中,不能以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抢生源”,很快就会在与境外高校的竞争中,沦为“二流”学校。
 
所以,无论是内地名校,还是三本和高职高专,都应该针对生源减少和部分学生的“弃考”,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在笔者看来,生源减少,对内地高校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挑战”。某种程度说,这可以“倒逼”内地高校进行改革,成为内地高校深化改革的契机,因为如果不改革,部分三本和高职高专,将坐等“关门”,而一本和二本院校,将眼睁睁看着优秀生源流失。而对于所有内地高校来说,共同的改革是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让大学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必须给大学自主办学和平等竞争的空间,否则,没有自主办学权的大学如何面对市场的压力自主调整学科和专业,又怎能摆脱制度的约束办出特色来?
 
另外,内地考生放弃高考,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不愿意受当前高考制度的“折磨”。我国高考制度历经10多年的改革,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基本未变,一年只举办一次考试,一次考试的成绩只派一次录取用场,考生只能在高考升学中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并接受被自己不喜欢的学校、专业录取的命运。与之相比,“洋高考”却给学生考试和学校的多次选择机会,以SAT为例,一年举办7次,考生缴一次费报一次名就可考三次,每次成绩都有效,考生可以最高的一次成绩去申请大学,且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近年来,不时有内地“牛学生”获得十几所国外名校录取通知书的消息传出,这在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本来,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就在高考录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也会使高考录取率提升,高考焦虑应该由此得到缓解,可是,从1998年34%的高考录取率,发展到今年75%的高考录取率,我国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并没有减轻。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必须反思当前的高考制度,切实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真正打破饱受诟病的“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无可否认的现实是,随着生源数减少以及教育的开放程度增加,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将增加。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做好被受教育者选择的准备,包括选择考试和选择学校、教育,这都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
 
《中国科学报》 (2012-06-13 A5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