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贺根生)近日,由广西科学院研究员严少敏和客座研究员吴光完成的“中国三峡水库对上下游地区降水影响的概率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对上下游地区降水模式有影响,在调节其周边地区降水中有巨大作用,或有助减弱极端降水。
2011年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由于旱区的水流量受三峡大坝影响,因此三峡水库是否改变其上下游地区降水模式备受关注。
吴光告诉记者,三峡水库是否改变长江中下游降雨量的问题,可通过建坝前后上下游地区降雨量的比较来回答,但由于三峡水库落成不久,他们只能借助世界大水库的数据分析。
该项研究根据1901~1998年世界各地记载的降雨量,对35座世界大型水库的上下游224个地区建坝前后年、月降水量进行分析,并通过降水量变化的详细比较来确定大型水库对降水模式的影响,以此探讨中国三峡水库对其上下游地区降水的可能影响。
结果表明,这35座大型水库对其上下游地区可增加平均年降水量,尤其是下游地区的降水量;虽不影响平均月降水量,却增加最小降水量和减少最大降水量,大水库对极端降水可起到调节作用。
借助此降水基本模式,严少敏等表示,三峡水库能减弱长江上下游最大降水和最小降水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概率角度分析,其在最佳状况,有17/35的几率增加上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增加最小月降水量10%~122%,减少最大月降水量20%;最差状况下,只有2/27的几率减少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而最小月降水量的减少仅为20%,最大月降水量的增加仅为5%。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干旱由三峡水库引发的几率很小,其主要原因应为极端气候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广西科学》杂志上。
《中国科学报》 (2012-06-22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