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捷
1998年香港回归一年后,各港校便委托内地高校“代招”内地生源,彼时每所港校的招生名额限制在20名左右。2003年是港校开始在内地独立招生的“元年”。自此,随着各校招生人数连年小比例扩增,内地生报名人数每年成倍增长。
以港大为例,2006年,内地参加香港大学招生说明会的人数,从前一年的5000人左右,激增到万人以上。接下来的两年,报名人数均超过1万人。
而据港大今年7月6日发布的新学年内地招生结果,今年共接到逾1.2万名内地生的申请,最终取录363名考生,包括21名“省市状元”,招生总人数与引进“状元”人数均达到历年来最多。
在事实面前,“港校热”已“理性回归”的观点显得不堪一击。港校依旧余热未退,“孔雀”依然飞向香江。
“港校热”加剧了内地人才的流失。据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事务主任张嫦清说,在香港城大就读的内地生毕业后,54%选择到海外或留港继续攻读硕博;40%留港工作;仅有6%返回内地发展。“港校热”背后暴露出的内地教育失范的问题宜引起深思。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百年以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早已告诉我们强国的基础在于育人。教育要以人为本。当今国内很多高校也如此高唱。然而,其实际行为却早已远离这一宗旨,而使之沦为口号。
采访中,内地生均对当前内地教育核心错位表示关注和担忧。很多名牌高校严进宽出,一些导师在学生拜入门下之后便“神龙见首不见尾”,一年难见几次面,研究生读了两三年连论文也不知如何写。很多大学生毕业之时,回想十年寒窗时的壮志雄心,只能暗自伤神,慨叹青春蹉跎。
在年复一年的招生季中,内地高校缘何屡屡“落败”香港高校?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这固然与香港高校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方式、开放的办学理念有关,但国内高校学术腐败事件频发、权钱交易横行、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是否成为推力?当本应该务真求实的大学成了歪风邪气滋生的名利场,何谈培育优质人才?
同时,与我国GDP增长速度相比,教育经费投入仍然捉襟见肘,成为教育发展一大“软肋”。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长期以来财政性教育投入也未达到法定的占GDP4%的比例。
反观香港,因其天然资源短缺,人力资源因此成为最宝贵的财富。当前,香港教育投资比例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政府每年总开支约有1/5放在教育上,总额度在800亿港币左右。
如果香港一所大学筹到1元钱的捐款,政府也会给学校1元钱,这样学校就拥有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可供自由支配的经费,吸引外地学者,提升科研实力。
再以中小学师生比为例,当前香港小学的师生比例是1∶14.9,中学师生比为1∶15.3。而在我国内地,各大城市小学与中学一个班人数大多都在40人以上,而在农村地区村镇级别的小学和初中,一个班级七八十人的情况并不鲜见,师资缺乏依然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常态。
此外,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公立性学校均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的现象。
贫富分化早已成为影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争事实,富家子弟更容易享有优势教育资源,因此也更容易成功。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便港校可以为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学生提供入场券,也有很多学生会因为经济原因难以赴港就读。每年20万港币的开销,对于多数工薪家庭与农民家庭的子弟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或许我们的视线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两地生源争夺战。内地若想真的扳回这一局,还是应该从教育本质的回归、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以及引入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做起。
《中国科学报》 (2012-07-16 A3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