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舸 张曼芝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0 9:58:06
选择字号:
湖南大学改革研究生奖助学体系解读
 
■本报记者 成舸 通讯员 张曼芝
 
从今年1月1日起,湖南大学研究生奖助学体系作出重大调整,并正式实施,旨在全面提高奖助学力度,并且扩大奖助学覆盖面。
 
湖南大学此举,适逢我国不少高校刚完成首轮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工作,因而备受关注。该校为何在已有国家奖学金的基础上,还要作出如此大力度的改革?
 
“出入倒挂”成研究生质量“软肋”
 
谈及此次改革的初衷,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表示,学校希望以此解除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攻克科学技术难关的同时,能全心、专心、潜心。“要让他们更加心无旁骛、更有尊严地去学习。”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有了长足进步,但国外先进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研究生奖助学体系却依然有着很大差距。”赵跃宇认为,改革该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非常紧迫、必须解决、绕不过去的问题”。
 
据介绍,湖南大学校方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与国外对比后发现,多数研究生往往是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去从事国家和学校要求的高水平研究。“很显然这是不合适的。”
 
该校机械与运载学院学生黄晋今年读博士生三年级。在他刚进学校时,每月的补助仅有480元,之后虽然国家政策大幅上调至1000元/月,“但这些钱仍不能满足自己的开销,必须靠兼职工作来赚取生活费。一边工作一边作研究的生活特别辛苦”。黄晋说。
 
据记者了解,近些年,研究生助学标准虽有一定提高,但就整体而言,主要仍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奖助学体系,这在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后已有30多年历史。
 
而在该校机械与运载学院党委书记王文格看来,多年来国家的奖助学金体系一直“变化不大”,“首先是支持力度没有明显增加,过去的生活补助标准早已跟不上物价的变化。”
 
兼顾“公平”与“效率”
 
据了解,湖南大学此次新研究生奖助学体系包括奖学、助学两大体系,按博士生和硕士生两种培养类型,分生活费补助、岗位工作报酬、优秀奖学金三个层次。
 
根据新规,凡全日制脱产博士生均可享受1.5万元/年的助学津贴,及55~65元/教学时的助教岗位津贴和不低于1.2万元/年的助研岗位津贴。这两项的受益面均可达100%。
 
对于科研能力特别突出的研究生,该校还设立了1.5万元/年的博士生校长奖学金,并配套提供1万元/年的科研基金,用来资助三、四年级博士生,每年级各80名。目前,该校每年招收博士生数量在400名左右,按四年就读数计,这一资助比例约为10%。
 
据记者测算,若将博士生助学津贴、岗位津贴、校长奖学金累计,资助额度可分别达到每年1.5万,2.7万至3万,5.2万至5.5万。再加上其他奖励项目,优秀博士生最高每年可获8万元奖助学金,相当于“助理教授”的水平。
 
改革信号体现“学校意志”
 
如此大幅的增加力度,投入从何而来?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庆国告诉记者,投入部分的设计原则是以学校为主,导师为辅,主要通过学校挤压其他经费来保障,导师仅在助研岗位津贴部分进行投入。
 
依据校方新规,科研项目较多的导师如果不希望学生去做助教,而是留在身边做项目的话,就必须同意学生做助研。而“助研”二字,此时不再等同于学生“干活”,而是导师真金白银的“投入”。
 
“一旦学校认可助研岗位,导师就必须履行1.2万元的最低标准。”李庆国说。据介绍,上述补贴额并不是由导师直接发给学生,而是上缴到学校,由学校建立一个专门基金账号进行统一管理,每月定时下发到学生的银行卡上。
 
“对科研项目不足的导师而言,这的确会带来一定压力。”李庆国坦承,“但学校也规定了,如果导师没有这么多项目,就让学生做助教,不要做助研。”
 
这一机制或许才是此番湖南大学改革真正制度上的变化。“以前只是部分导师这么做,随意性强,差异性大,现在则成了学校的统一行为。”李庆国说。
 
由于承担了成本,且成本透明化,让研究生做助教还是助研将不再是导师随口说了算的。在这种选择的背后,体现的正是“让研究生更有尊严地学习”这一“学校意志”。
 
校长奖学金“评优”不“平衡”
 
如果说助学金重在解除研究生学习的后顾之忧,校长奖学金则是为了奖优。在王文格看来,新的奖学金评价标准的确“可以激发学生做研究的动力”。
 
“过去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这难以反映研究生的水平。”王文格说,然而优秀学生应怎样来衡量?如何兼顾学科差异和学科平衡?
 
对此问题,赵跃宇明确表示,博士生校长奖学金是根据国家的学科评价标准来设计的,“一定是评优,而不是平衡。”他解释说,“比如我所在的经济学科,教师学生很投入,也有不错的成果,但与我校土木学科相比,如果后者与国内最好水平的差距比我们这个学科更小的话,不会照顾经济学科。因此在一个学科里,可能有好几位校长奖学金获得者,而有的学科则可能一个都没有。”
 
针对评选权力收至学校后可能出现的学科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李庆国表示:“学校的原则很明确,就是奖励创新性人才,但依据并不全是论文。对实践性强的学科,可以侧重专利,以反映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总之,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创新。”
 
《中国科学报》 (2013-01-10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