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1 9:07:24
选择字号:
记长江淡水豚考察活动:寻找江豚的44天

 
考察队员在做目视观察


 
鄂州江段拍到的母子豚
 
周海翔摄
 
■本报记者 彭科峰
 
江豚,水生哺乳动物,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物种,被外界公认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的13个全球旗舰物种之一。
 
然而,这种嘴部线条犹如人类微笑的珍稀生物,近年来数量大幅减少,其存活量已不及大熊猫,近乎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
 
2012年11月11日,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WWF、豚类保护区和渔政管理部门以及志愿者约40位代表组成的科考队,正式启动长江淡水豚全面考察活动。
 
44天后,科考活动全面结束。研究者们一度试图在2013年来临之际给外界一份有关江豚的全面考察报告,但终因数据量过于庞大,未能如愿。
 
《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从考察组了解到,科考队共目视发现江豚380头次,声学考察发现172头次,共计552头次,其族群分布呈相对集中、日益斑点化的趋势。和6年前的考察数据对比,研究者初步估算江豚数量至少下降一半,预计已不足千头。江豚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
 
多名专家认为,要挽救这一正在消失的生物,迁地保护或是未来值得重点考虑的措施。
 
6年之约
 
2012年11月11日,江城武汉风和日丽,阳光明媚。
 
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水生所码头,汽笛长鸣。科学家、渔政工作人员、志愿者……约40人的大队伍组成了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江豚长江干流科考队。
 
这趟历时7周的航程,将沿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一线进行,任务是对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提出规划建议。
 
对于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副研究员王克雄来说,这次航程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对6年前江豚科考行动的一次再回溯。2006年,他们也是当时科考队的一员,当年的调查没有发现“长江女神”白鱀豚,却发现江豚数量锐减,仅剩1800头左右。根据当时的测算,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江豚很可能在2035年降至200头,达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级标准。
 
如今,6年弹指一挥间,他们能看到多少江豚的微笑呢?
 
“这次考察采用的方法和路线与2006年基本一致。”两次淡水豚考察的总指挥王丁介绍说,不过今年考察覆盖的范围更为全面,除了干流和两湖区域外,也会对两大湖区的主要支流、近年来有报道江豚出现并适合航行的水域进行考察。
 
在干流考察启动之前,科考队在去年10月底对长江仅剩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进行了预考察,初步发现鄱阳湖现有江豚约450头,洞庭湖约有90头。和2006年的考察结果相比,洞庭湖江豚数量大幅下降,分布区域也缩小至东洞庭湖鲶鱼口至岳阳市水域。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的生存现状直观地反映了长江的健康状况。失去了白鱀豚的长江,不能再失去江豚。”王克雄表示。
 
事实上,王克雄的担忧不无道理。2012年的考察,从一开始,就似乎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2012年11月26日,科考队从宜昌折返武汉。1252公里、为期15天的航程中,科考队目视观察组发现长江江豚39头次,声学观察监测到江豚19头次。而6年前,他们在武汉—宜昌江段曾目视观察到江豚116头次,声学观察到50头次。
 
船上的生活
 
选择冬季进行考察,科研人员有着独特的考量。
 
王丁解释说,冬季长江处于枯水期,河道较窄,豚类更为集中,有利于提高考察的精确度。
 
考察时,武汉船和宜昌船分别负责长江南岸和北岸,均保持距近岸约300米的距离航行。两艘船一快一慢查漏补缺,先行船只一旦发现江豚将发出信号,另一艘则会详细监测江豚的大小。船速全程保持在15公里/小时左右,每天考察持续时间约为8小时。
 
王丁说,目视观察灵活性强、观察范围广,但会有人为误差,可能造成漏数;声学考察精度高、信度高,但范围有限。两者可相互弥补,较好地完成此次考察任务。
 
“与2006年相比,本次科考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入了水下噪声和鱼类资源监测两大内容。”王克雄介绍说,考察还首次使用了“鱼探仪”,两艘船上各有一台,一台从国外进口,一台由水生所自行研制。
 
尽管有着先进的科考仪器,船队也一度遭遇意外和危险。
 
2012年12月13日,科考队从浏河口继续往上游考察。在宜昌船沿长江北岸航行约一个小时后,江面风力突然加大,宜昌船的观测平台上,一度发生队员因船摇摆幅度过大而摔倒的情况。经过简短讨论,科考小组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宜昌船尽快转移到风浪较小的南岸来。
 
风浪中,宜昌船经过十余分钟的颠簸,顺利横穿江面。但就在宜昌船沿南岸行驶不到3分钟时,正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巨大沙堆,需要避让。就在此时,宜昌船的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突然搁浅了!
 
船上的人员开始在原地自救。当时,正逢大潮临江,水面突然上涨,宜昌船抓住机会,幸运地驶出这个浅水区。此后,两船连上缆绳,相依而行。
 
科考途中,风大时,船顶两侧的挡风布都被吹得向里侧凹了进来,队员们全副武装,帽子、口罩、手套、大衣全都套上。时不时有队员伸手到观察台的记录桌面上撕下一片卫生纸,擦掉鼻端的“小龙”,然后继续观察。
 
换班后,下班的队员首先会脱下军大衣,给新上来的队员迅速穿上,然后快速地回到大船舱,倒上一杯热开水。这是他们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光。
 
让科考队员难忘的,还有来自沿途热心人的关爱。从武汉出发往下游考察的第一天,考察队路过当地的“江豚湾”。一群湖北鄂州的江豚守护者早早带着幼儿园的孩子们,迎着凛冽的寒风,站在小山坡上守候着考察队的到来。
 
“叔叔、阿姨,你们好,你们辛苦了。”孩子们脸色通红,舞动着小红旗,稚嫩的声音清晰地传到船上。
 
科考队员在上游考察未发现江豚的抑郁,瞬间烟消云散。
 
令人担忧的现状
 
王克雄告诉记者,44天的航程内,他们发现至少有2头江豚因人为因素意外身亡。这两起意外,都发生在岳阳市洞庭湖区域。
 
11月11日晚6点,在科考队的船只驶离武汉不久,岳阳楼区吉家湖捕捞渔民李飞鸿三兄弟,在城陵矶冷库码头外约300米水域发现一头死亡江豚。通过现场初步勘察,死亡江豚为雌性,体长140厘米、胸围110厘米,身体被切断为两截,头部有一道长约20厘米、宽约8厘米、深约3厘米的切口。
 
岳阳市渔政管理站对死亡江豚进行了冷冻保存。通过综合死亡江豚的外观及现场水域环境分析,渔政人员初步判断,这条江豚系被大功率船舶螺旋桨切断致死。
 
11月23日,岳阳渔民卢小华在洞庭大桥下200米处,发现一具漂移的江豚尸体。经检查,这头江豚为雌性,身长1.4米、胸围81厘米,体重41.5公斤,身上有7处滚钩创口。
 
据岳阳渔政负责人判断,江豚是被非法捕鱼的挂钩挂死的。
 
这两头江豚的死亡,距离去年春季洞庭湖水域12头江豚集体死亡仅仅半年。江豚似乎加快了逝去的脚步。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这些都成为江豚的大敌。
 
而根据民间江豚保护专家“海翁伯”的统计,2012年,长江流域江豚死亡总数已达到创纪录的49头。其中,洞庭湖江豚死亡达到16头,约占长江江豚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一。
 
“虽然这次考察的最后数据出来尚需时日,但长江江豚种群总数不足1000头已成定局!2006年考察时,这个数字是1800头;而20年前的1992年考察时,江豚总数是2700头!”“海翁伯”对江豚数量的急剧减少深表痛心。
 
迁地保护或成方向
 
王克雄告诉记者,考察队发现,长江干流里分布的江豚有往码头港口区域集中的趋势。比如,考察队在安庆渔政码头、镇江海事码头、芜湖滨江公园等地都发现了3~5头相对集中的江豚种群。
 
“这种分布形态可能和码头区饵料资源相对丰富有关系。”王克雄认为,不过长江干流,尤其是码头港口区域航运非常密集,对江豚的生存会造成极大的威胁。
 
此次考察全程共统计到航行货船9643艘、作业渔船736艘。长江干流尤其是下游区域,货船作业密度非常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而在镇江—江阴江段,半小时货船密度高达105艘。
 
“这么密集的航运,对完全依赖声纳系统生存的江豚来说,是一个潜在的致命威胁。”WWF江豚项目组官员张新桥说。考察中,他发现,仅洞庭湖口的船只就比2006年科考时多出了好几倍,沿岸大量采砂活动使水位降低,江豚已很难有生存的空间。
 
此外,考察队在没有通航的夹江、汊道里发现了相对集中的江豚种群,比如在宜昌烟收坝和鄂州江段分别发现了3头,在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8头。王克雄认为,这可能和夹江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少有关。
 
王克雄指出,江豚分布的斑点化,可能和航运阻隔造成江豚迁移困难以及水利设施建设导致长江中下游水文状况发生变化,适合江豚栖息的洲滩区减少有关系。
 
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肖放则介绍说,农业部已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标准对江豚实施保护,目前采取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等三大措施。虽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长江江豚的整体生存状态依然很不乐观。
 
江豚的出路何在?专家们纷纷建议,迁地保护或许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措施。
 
《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到,从1992年开始,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将小群长江江豚从长江干流迁入湖北石首天鹅洲豚类迁地保护区,并开展迁地保护研究。目前,在该保护区内,近40头江豚无忧无虑地生活着,2012年江豚家族还喜获2个小宝宝。
 
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雷刚说:“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长江的所有问题,要求长江禁渔、禁航、停止工业和城市建设并不现实。因此,迁地抢救保护是最可行的方式。”
 
肖放透露说,农业部已批准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目前正在国务院审批阶段。此外,《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即将出台,成为全面拯救江豚的行动纲领。农业部还将根据此次科考结果,从自然种群和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研究等三个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要借鉴天鹅洲迁地保护区的成功经验,在今后5年内,新建1至2个迁地保护区。
 
王克雄则认为,未来10至15年是江豚保护的关键时期,如仍不能在拯救行动上有所突破,江豚将步白鱀豚后尘,走向消亡。
 
《中国科学报》 (2013-01-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