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或将更名为旅游大学,引发热议。不论这则更名消息是否属实,我国不少高校热衷于更名的现象都值得关注与讨论。曾有人做过粗略统计,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高校更名通知,2004年至今的8年来,竟有300余所高校更名。
本来,“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名字只是一个称呼,与学问高下并无直接关系。何况,一所大学尤其是历史久远的大学,其校名不仅承载着传统、更代表着学校的底蕴与内在的文化精神,如果频频更名,不仅是对历史的丢弃,也是文化传承的割裂。
可为什么一些大学如此热衷于更名呢?
一些大学的更名,确是因为时代发展和自身定位变化的需要,有其合理之处。比如,海淀走读大学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是因为“走读”的说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再比如,几所高校合并后,取一个大家都能接受、又能代表几所院校共性的校名也是必然之举。再比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部分高校自身建制需要在系的基础上设立学院,就需要将校名从学院变更为大学。
但是,如果大学更名仅仅是为利益所驱动,更名只为逐利,则有悖于大学精神了。比如,将学院变更为大学,只是为了迎合一些考生盲目求大的心理;比如通过校名“升格”而希望占有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科研经费与项目审批的机会,甚至个别高校负责人只是希望身份从“院长”晋级为“校长”。这样的更名,让人心痛,也让人觉得可悲。
我们希望,国内的大学都是高水平且特色鲜明的,“百花齐放”而不是“千校一面”。但一些大学的校名越改,自身特色却越发淡薄,不少以“钢铁”、“农业”、“工业”见长的院校,校名中却不见了这些字眼。看起来,大学更加综合了,但同时也失去了特色。
再看看世界著名大学,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这样的“大学”,也有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学院”,还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分校”。不论是大学、学院,还是分校,这样的校名并不妨碍它们世界一流大学的声誉和地位。
其实,大学若真想为自身的发展添把火,改校名并非上策,还得从育人与科研这些真本事上下功夫。毕竟,“实至”方能“名归”。 (原标题:大学,实至方能名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