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倪思洁
回放:
日前,有网友称在京沪高铁D313上发现吸血臭虫。对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曾晓芃表示,与前两年散发性被咬伤情况相比,今年已属密集,可能是经过三到四年的沉寂以后,臭虫出现扩散或者其危害将逐步扩大的趋势。
疑问:
目前臭虫是否真的死灰复燃?我国臭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和虫害防治研究情况如何?如果虫情进一步发展,我们是否能有效应对?
解答:
“是否经过了‘三到四年的沉寂’不好说,但近年来确实有死灰复燃之势。”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彩万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彩万志介绍,臭虫一直都有,我国古代小说中就有关于臭虫的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除四害讲卫生”活动中,臭虫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但在近几年数量有所回升,这种回升最早出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过去十年,臭虫侵扰人类栖息地的情况在美国越来越普遍。由于杀虫剂使用量的减少和国际旅行的增加,臭虫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再次出现。”美国汉普顿大学生物科学系博士Katelyn Williams在其研究论文中表示。
对臭虫增多的说法,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副教授许益镌也表示赞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在很多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等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臭虫会随人口流动而扩散;同时,外来人员居住环境差,也为臭虫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而我国对臭虫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和防控措施的缺失,又为臭虫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以往我们除臭虫时用的是毒性较强的杀毒剂,现在之所以‘卷土重来’,也有可能跟臭虫耐药性增强等因素有关。”许益镌推测。
采访中记者发现,关于臭虫为什么再度猖獗、目前全国臭虫分布情况、被咬后的并发症、臭虫的耐药性等问题,不少专家还停留在“推测”层面,对于有些问题甚至表示“不清楚”。
对此,南开大学动物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系教授卜文俊认为,之所以“不清楚”,与我国缺乏相关研究有关。“中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邓国藩和冯兰洲两位老科学家对我国的臭虫情况进行过调查,但现如今很难看到类似的大规模调查。”
“目前对研究的重视还不够。”彩万志认为臭虫研究应当未雨绸缪,“如果等到臭虫增多的时候再重视,最后很可能会跟不上现实需要。”
相较于国内,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臭虫的生物研究未有丝毫停滞。“不管是基因遗传学、耐药性等基础的研究,还是应用层面的防治研究,国外的成果都已明显增多。”彩万志说。
彩万志表示,国内对臭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防治领域,基础性研究不多。研究机构以疾控中心为主,科研院所和高校方面的研究力量缺乏。
对此,许益镌感触颇深。尽管他乐于从事臭虫相关研究,但国内的研究环境让他几乎想要放弃。“我想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很困难。”许益镌说,由于臭虫大多生活于宿舍床铺,昼伏夜出,害虫防治公司又不乐于配合科研工作,导致虫源的获取成了难题,最终使科研工作难以为继。 (原标题《臭虫“归来” 研究滞后》)
《中国科学报》 (2013-10-15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