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丽妃
2013年9月29日,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日列布佐夫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当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他被授予象征着中国国际合作最高奖的“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日定在国庆节前进行,说明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重视。我想借此机会对中国政府、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的合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希望中俄在科研、特别是空间天气研究方面更上一层楼。”日前,75岁的日列布佐夫在北京外专大厦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说。
精诚合作
除了此次中国政府友谊奖之外,日列布佐夫还在今年1月份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不过,在他看来,这些荣誉并非只属于他本人,而属于近15 年来在空间天气领域展开合作的中俄两国的科学家群体。
2000年夏,时任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的吴季研究员带领中科院空间科学代表团,访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并与俄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所长日列布佐夫签订合作纪要。次年,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双方科研人员开始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研究内容涉及太阳物理、太阳风传播对行星际空间影响、不同尺度和时空太阳风扰动对近地空间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电离层和地球大气的影响、空间天气变化的诊断和预报等多个领域。
目前,俄方研究单位已从伊尔库茨克日地物理研究所,发展到俄罗斯主要空间天气研究机构,包括亚库茨克宇宙线高空大气研究所、莫斯科空间科学研究所、莫斯科地磁、电离层和电波传播研究所等。中方成员单位除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外,还包括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国家天文台、武汉物理与数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日列布佐夫教授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是实至名归。这是双方长期合作的结果。”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候说。
优势互补
“近地空间环境与天气对地球影响最大,而且范围很广,一国力量往往不能展开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需要南、北、中相互贯通,才能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日列布佐夫说。由于地理位置互补,中俄双方便于集合双方所有观测台站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把整个北半球的高中低纬度联系起来,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双方在科研设备方面的应用同样是优势互补。吴季介绍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射电望远镜原本用于观测太阳,而中国嫦娥卫星发射之后,其重点是进行月球成像。此外,吴季表示,中俄科研队伍年龄梯队的互补也让双方受益匪浅。合作弥补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革”造成的人才断代,也补充了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科研力量后继不足的缺陷。
再创未来
吴季表示,中俄已经过最初的磨合期和成长期,为推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搭建好桥梁。未来5年,中俄双方将在第三次延长协议的基础上,深化合作,把研究工作向更高水平推动。“子午工程是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建设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系统,空间中心以此为蓝本,发起‘国际子午圈计划’,首先得到日列布佐夫教授和俄罗斯日地所的支持。在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第三期协议里,‘国际子午圈计划’将会是中俄合作的重头戏。”吴季说。“国际合作中如果对对方的科研、文化不了解,合作就很困难,而了解对方的实力、工作内容、研究特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列布佐夫说。他还特别强调,年轻人是未来交流的主力,因此,“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和交换非常迫切”。
《中国科学报》 (2013-10-16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