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莹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11-6 9:27:47
选择字号: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得主史忠植:“智能”人生

 
史忠植
 
■ 人物档案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指导教师,IFIP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组主席, IEEE高级会员,AAAI和ACM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曾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智能科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走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史忠植研究员的办公室,好像步入了一间小型的智能科学图书馆,三面墙都堆满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智能科学领域的各种书籍及期刊读物。
 
前两天,史忠植刚刚从深圳捧回了第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他的“拓展知识工程核心理论、创新分布智能理论基础、构建智能科学理论体系”成果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成就奖。当记者问到“用了多久做出此次获奖的成果”时,史忠植开怀的笑了:“多久了?让我想想,应该说,做了一辈子了。”
 
一幅智能科学发展“路线图”
 
10月29日,在创新驱动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史忠植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智能科学研究者描绘了他谱写的智能科学“路线图”。
 
“未来智能科学将分为三个阶段不断推进。在2020年,实现初级类脑计算,即Elementary Brain Computing。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实现的目标是计算机可以完成精准的听、说、读、写。虽然现在的计算机也已经部分具备了这些能力,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机器学习,能够让那时的计算机实现高精度的认知能力。”史忠植告诉记者。
 
“到了2030年,我们将进入高级类脑计算阶段,即Advanced Brain like Computing,那个时候,计算机不但具备‘智商’,还将拥有‘情商’。”史忠植说,“这也是智能科学的魅力所在——它是一个交叉学科的产物,我们需要通过对情感的研究以及对脑科学的研究,来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
 
听到这些,已经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但史忠植对智能科学的发展还有更高的期待:“通过纳米技术,未来我们会制造出模拟神经形态的芯片。2050年,智能科学有望发展出神经形态计算机,实现超脑计算,即Super-brain Computing。到那个时候,计算机的高性能与人的高智能相结合,也许到那时我们有望看到机器人足球队打败人类明星足球队。”
 
“目前人工智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类智能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史忠植坦言,“人脑本身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很多问题我们仍然在不断探索,比如记忆的机理和部位,再比如脑神经如何认知,等等。”
 
即便如此,各国也都纷纷开始了新一轮的智能科学技术研究竞赛。史忠植参与的一项有关“脑机融合”研究的973项目中,研究团队有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人员。
 
“在交叉融合发展思路的影响下,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
 
一本泛黄的教科书
 
史忠植从书柜中取出一本《知识工程》拿给记者,这本已经泛黄的薄薄的册子,是史忠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写的,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史忠植告诉记者,由于是当时国内第一本有关人工智能的教材,这本册子在正式出版以前,一些高校就已经开始将它的手抄本引用,作为最早一批智能科学的学习范本。
 
《知识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的研究,同时,史忠植提出的新颖的记忆网范例表示方法和检索策略,应用于开发各种领域的范例推理系统。在863“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项目中,负责设计和开发了中心渔场预报智能系统,首次提出将范例推理(CBR)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实现中心渔场预报,并用于太平洋渔业生产。同时,“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这项成果获得了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后来,在“863”等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成功将专家系统应用到国民生产和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史忠植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以农业专家系统为重要手段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取得了很多成就,许多农业专家系统遍地开花,对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今,知识工程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油井勘探、电网调度、智能决策等诸多领域。
 
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接触智能科学的研究人员对“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都不陌生,这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开拓者,史忠植对此当然不陌生。如今,史忠植每天仍然坚持阅读和科研,随时跟进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俨然一台装了马达的“机器”,活到老、学到老。
 
史忠植认为知识信息处理必须以认知科学为指导,他向钱学森先生学习思维科学,与司马贺(Simon)探讨认知科学……“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更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站在技术的最前沿。”史忠植说。
 
除了科研工作,史忠植还带着两名博士后及5名博士生。听史忠植的学生讲,导师早上七八点就会到计算所,几乎每天工作都超过10个小时,对人工智能、脑科学、深度学习甚至脑科学成像等诸多领域的科学动态都非常关注。
 
一个追求了半世纪的“智能梦”
 
“在中国,我们的消化吸收、集成创新以及应用等能力都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在原始创新能力上较国际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史忠植说,“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基础理论积累的不断提升,智能科学也正在飞速的发展。”
 
发挥计算机出色的计算性能,同时通过智能科学的深入研究令它们像人类一样认知和思维,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用机器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这在史忠植的“智能”人生里,已成为他不断追求的“智能梦”。
 
“经过50多年的研究,人工智能取得了许多成果,对人类社会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很多贡献。未来,为了实现具有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智能科学研究依然任重道远,不仅要进行智能的功能仿真,而且还要研究智能的机理,提出智能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史忠植说。
 
■ 相关链接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吴文俊院士命名的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由国家级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国际知名IT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捐资,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今年的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办。
 
司马贺(H.A Simon)
 
司马贺,计算机科学家、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心理学家。作为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司马贺1975年获图灵奖,197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