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3月12日讯(记者黄辛)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刘春江等专家向全社会发出呼吁:在雾霾天气持续不断,PM2.5指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应该多种树。他表示:“植树造林不仅是为保护国土生态安全,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的健康构建绿色屏障。”
据了解,美国、英国、芬兰等国的研究表明,城市森林具有良好的降低森林颗粒污染物的功能;不同树种,降低大气颗粒物的效能不同。但是,我国树种多样、气候复杂、细颗粒污染物来源多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利用城市森林防控大气细颗粒污染,还是一个新课题。
刘春江课题组成员、博士殷杉说,大气中的PM2.5细颗粒,它的运动是“漫无目的”的,基本不受重力和惯性的影响。当接近树叶时,它可以穿过空气和叶片的边界层,到达叶片表面。由于叶片表面粗糙,表皮毛丰富,再加上可以分泌一些粘性物,叶片可以成功地将细小的颗粒物滞留在表面,甚至将一部分PM2.5细颗粒吸纳到叶片气孔内部。因此,枝条和叶片表面粗糙、分泌物丰富、叶面积系数高的树种,具有较好的吸滞大气颗粒物的功能。
“其实,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绿肺’功能,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控途径。”刘春江告诉记者,城市森林和公园绿地,不仅是人们接触自然、锻炼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具有阻挡吸收大气污染物、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的生态服务功能。
“人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避免‘楼房建起来,树木倒下去’的短视行为。”刘春江表示,“人们不应只将植树造林当成一种义务,更应该把它上升到有益身心健康的高度来理解,人手一本绿色‘存折’,人人植下一棵树,带来一份清新空气,换一份身心愉悦,为自己未来储蓄一份健康。”
《中国科学报》 (2013-03-13 第5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