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计划”
点燃星星之火
改革开放后,科技领域有一个口号叫“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1984年,宋健受命担任国家科委主任时,感觉如履薄冰。因为有一个重大难题等着他去破解,那就是寻找和开拓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新路。
科技体制改革并不像今天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时很多人尚不理解科技对经济建设的深远意义。
那时候农村改革起步不久,购买农副产品依旧用各种“票”,有时有票也买不到。有一次,宋健和几个朋友带着鱼票去买鱼,骑车转了一上午,才买了点小鱼。宋健感叹“我们的农业真是太落后了”,“如果不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不仅农村没有希望,也满足不了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
宋健认为,应该找到一条道路,使得科技跟人们的生活搭起桥来。于是,“把科学技术洒向农村”成了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星火计划”应运而生。
1985年“星火计划”提出后,很快就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星火计划”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势,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农民很高兴,科技界动了心,各部门都满意,都支持。
“火炬计划”
照亮高新技术产业
继“星火计划”之后,探索科技、经济结合的另一个措施是“火炬计划”。
1986年3月初,国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火炬计划”是“863计划”的姊妹篇,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技术企业,改变高技术产品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但是,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火炬计划”的深远意义。有人认为,高新技术是智力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经济初启,发展高投入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国情不符。宋健则认为“高新科技已成为跨世纪竞争的制高点和未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针对高技术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当时大学毕业生每年有几十万,国家又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包分配的情况,宋健及国家科委冒着很大风险、下了很大决心,动员科技人员和大学生下海,为此还从机关调了一批干部,带头下海创业。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民营企业。从此,个人独立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渐成风气,形成潮流,高新技术开发区遍地开花。
高新区的定位很明确:“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战略基地,是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器,是企业改革的示范区,是高技术向传统产业和全社会扩散的辐射源,是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桥头堡。”从1988年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试验区”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相继批准设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火炬计划”的这个实施载体在全国形成了系统布局,火炬之光照遍了神州大地。
上书总书记
“科教兴国”成国策
作为一名科学家,宋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五大会议召开前,宋健郑重地给江泽民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建议把“科教兴国”写进党和国家基本战略中去。党中央接受了宋健的建议,现在“科教兴国”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如今,退休后的宋健依旧关注着国家科技的发展,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充满信心。他还赋词一首,写道:“炎黄始祖发祥,索岁月五千照九苍。创农耕织造,电磁火药,诗书风雅,算术九章。欣立共和,一星两弹,敢与诸雄论短长。看明日,唤吾侪励道,科技兴邦。”(原标题:宋健 为科技体制改革开新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