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龙九尊 通讯员唐娟)4月16日,“863”项目中国地方猪种研究在贵州大学启动。项目旨在阐明地方猪种优异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和基因功能,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要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湖南湘村高科农业公司等参与。
据了解,受到良种制约,我国养猪业生产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扭转该现状,必须对猪品种进行高效持续的改良。我国地方猪种约占世界猪种的30%,具有肉质好、耐粗饲、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其基因组中保留了丰富的数量性状信息,是优质新品种选育所需的宝贵素材。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王嘉福介绍说,项目将主要开展地方猪种生长、繁殖、肉质和抗病等相关主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预计获得主要生产性状的关键基因50个以上,阐明其中10个基因的效应机理与育种价值,验证6个以上基因功能,并实现3种以上优良性状基因在目标猪种的转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表示,该项目针对中国地方猪种的优异性状开展原创性研究,可为优质猪肉的生产提供科技支撑,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报》 (2013-04-18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