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熙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30 9:09:40
选择字号:
林惠民院士:科普应加强科学精神培养

林惠民
■本报记者 周熙檀
 
“现在的科普教育工作比较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我认为,还要特别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针对我国科普工作,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缺乏科学精神常常导致我国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社会事件。
 
张悟本曾火极一时,掀起养生热潮。其著作《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提到,多种疾病的治法就是喝绿豆汤,甚至有个药方一天须用5斤绿豆。
 
“一天吃几斤绿豆,只要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判断真伪。”林惠民说,但是,很多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此都深信不疑,甚至还将其四处传播。“这关乎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问题。”
 
林惠民在英国待过很长时间,他认为,这样的事件在英国无法造成这么巨大的影响。遇到类似未知事件,英国人往往是查找资料,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是盲目相信。
 
科普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传播科学知识,其次是传递知识背后的科学精神。
 
林惠民说:“科学精神能够让人科学、理智地看待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但其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需要不断从学习知识过程中获得。”
 
林惠民强调:“科学知识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但是科学精神的培养要从小扎根。”
 
然而,科学精神属于意识形态层面,其建立和改变都很难。林惠民认为,这就是科学界应该考虑和努力的工作方向,同时需要社会各界全方位的配合。
 
无论是传播科学知识还是培养科学精神,二者都是科普工作的重点。林惠民认为,关键是让科普惠及全社会,尤其是惠及草根阶层,比如打工者、农民等。
 
“系统计划,逐步提高全民,尤其是基层人员的科普素质,是今后科普工作不断深入的关键。”林惠民说,我国大中城市的科普条件,虽然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都市还存在差距,但是放眼全世界,也属于不错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院士相继走上科普讲堂,直面公众,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向公众传播相关科学知识,同时介绍科学方法,传递科学思想,展现科学精神。
 
综合来看,我国科普事业的软硬件环境都在不断提升,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例如,我国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甚至贫困地区,但这些地方都是科普工作覆盖不到的地方。
 
“不能让草根成为科普的死角,但是针对更广大的群体开展科普工作,对科学界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林惠民认为,科学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具体实践起来,不仅涉及资源和经费问题,还包括科普人员的素质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3-05-3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