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东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6-6 9:39:31
选择字号:
中青报:大学毕业生就业究竟有多难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已成定论。但是,究竟有多难,有没有评价的尺度呢?
 
从2002年高校扩招之后的首届毕业生就业开始,毕业生总量不断打破纪录,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为年复一年的新闻主题。对于突然增长的就业需求,市场的吸纳需要时间,难一点是必然的。纵观十来年的经验,每年新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被消化了。可见,虽然有困难,但没有传说的那么严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还需要认识到,劳动力市场中新增的就业大军有三个主体,即进城务工农民、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比较而言,年富力强、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绝对不是其中的弱势群体,这是另一个基本事实。
 
那么,越拉越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警报,究竟来自何处?我的答案是来自不合理的就业率统计。警报总是在3、4月份拉响,因为在大四第二学期,大学按月进行的就业率考核开始了。4月、5月百分之十几、二十的统计令全社会惊心,然而,那是完全不科学的。因为在市场环境下的双向选择,高端人才就业岗位的匹配,比低端人才复杂得多,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在毕业后花半年至一年时间找工作是很正常的。由于就业环境趋紧,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期呈延长的趋势。
 
我们不应该像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分配那样,要求离校时的就业率。以毕业前的“签约率”来评价就业状况,其严重后果,一是用签约率极低的虚假信息刺激人们的神经,加大了全社会的“就业恐慌”;二是在高压之下难免出现“注水的就业率”,破坏了我们对就业状况的真实认知;三是使得本科第四年成为学生四处求职面试的求职季,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
 
显而易见,随着时间后移,按月统计的就业率自然会逐渐提高。近年来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基本都在72%左右,统计时间节点是9月1日。如果统计12月底的“半年后就业率”呢?有一个现成的案例。2006年3月,原人事部公布的2005年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截至12月31日,就业率为87.7%,比当年9月1日的统计值提高了15个百分点。如果再统计“一年后就业率”呢?估计还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如果毕业生的一年后就业率超过90%,那么请问,究竟有多大问题呢?
 
伴随全社会的不断重视,“月月紧逼”的就业率统计变成了“日日惊心”,央视开始每日统计公布就业岗位,这实在是不必要的。大学生择业如同谈恋爱,试问可以如股票市场那样时时统计吗?因而,我们需要理性认识“大学生就业难”,为这一“高烧”降温。事实上,国外大学考核的都是“一年后就业率”。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将我国大学生就业统计的时点延至每年12月31日,进行“半年后就业率”的统计;再以次年7月1日为节点,进行“一年后就业率统计”。这样产生的就业率数值,更为真实可信,可以避免渲染不必要的社会性恐慌。
 
当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模式也需要变革,应当改变目前主要靠学校自报的方式,通过政府组织或委托,主要依靠统计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人才市场、社会调查机构等专门机构和中介组织,进行相对独立的调查和评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