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22 8:45:27
选择字号:
专家呼吁重视农遗保护:软关系维系发展硬道理
 
■ 本报记者 王静
 
7月12日,一辆大巴载满客人,自福州市驶出,沿市区东北方向弯曲峻峭的山道艰难而上。穿过茂密的树林,翻越几道山岗,种满茶树的梯级地呈现在眼前。在路边闪出“院士工作站”标牌后,大巴在一小片平缓区域停了下来。这里是福州市茶叶研究、中试基地,由中国生态学会举办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沙龙”在这里举行。
 
从大巴车上下来,迎着潮湿的热浪,大家走进了一个大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招呼大家边喝茶边讨论。
 
中国农业博物馆原馆长曹幸穗首先接过话茬:“不久前,国务院参事室的专家向我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事情,希望我向所有参事再作一次介绍。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需要多学科的认知、认定,需要多部门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其次,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文化遗产对城市周边的生态学意义需要挖掘。”
 
“农业文化遗产是活在今天的历史,可借此全面认识农耕文化。它不仅对于现代农业具有借鉴价值,还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老祖宗与自然斗争的结果。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动物消亡很快,已很难找到几个原始品种;植物能找到几个,发展绿色有机食品,需要从遗产中寻求。”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你一言我一语。
 
“从气候角度看,在一些地域,农业文化遗产的抗灾害能力更强,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从生态学视角看,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稳定提供了保障,而许多地方只是单一的植物品种,这早晚会发生危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严火其说。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但文红激动地给大家讲起了故事。她说,一般认为,在喀斯特地区植物很难生长,但当她走进贵州金沙县后,看到该县八一村柏香林村民组农民在“石头上种树”的情景时,她惊呆了。
 
当地农民在石缝里种“大”树,在石头上“堆土”种“小”树,将茅草、苔藓和树苗一起“敷在石头上”,将草的露水给树“喝”。因为他们“给树留下了跳舞的地方”,现在这些地方已形成成片树林。
 
但文红解释说,喀斯特环境中存在地表与地下双层水土系统,地表大小不一的石缝连接地下“水土”储存空间,茅草和苔藓为幼树涵养水分,降低岩石表面温度,提高成活率。成片栽植也是为改善树木生长的微环境,“树跳舞”是合理种植密度的体现。
 
“可见,经验性技术具有科学基础,或者为现代技术研究和运用提供遵从自然的经验。”但文红说,“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技术体系。”
 
“农业文化遗产必须是整体的,不能割裂。”闵庆文借助但文红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农业文化遗产之所以传承到现代,除了生态意义,还应该有社会意义。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对物种之间的维持机制应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应该进行科学分析。”
 
在讨论间隙,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来到了茶园。他边走边对身边的人阐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定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成为可持续利用的模式。“保护农业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基于食物安全、缓解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提出的课题,它关乎人类的未来。”
 
摘下一片茶叶闻了闻后,李文华继续自己的话语:每个国家的农业文化遗产都具备“独一无二、无可替代、不可逆”的特征,囊括了各种自然和人类创造的精华,具有世界价值。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提出了5项标准,各个国家也都在尝试制定自己的标准。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创造了丰富的遗产类型,非常值得探究。在李文华看来,动植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软”关系维系着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中国科学报》 (2013-07-22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