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成都平原已有了夏意,而川西高原却不时飘起雪花,间或有刺骨的山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山生态学学科组一行5人背起装备,牵着马匹,驮着试验器材,前往卡卡沟高山草地试验样地展开工作。
卡卡沟位于阿坝州松潘县,不远几公里处便是岷江源。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复杂多变的天气以及间或出现的野兽,都为学科组前往试验样地设置了重重障碍。去试验基地需要沿沟翻过两个山头,但在高海拔地带,海拔相差仅有500 米的路途却要花费2个多小时。
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吴彦是此次实验的总领队,副研究员石福孙和博士王金牛、徐波主要负责试验的具体实施,副研究员王乾则专门负责鉴别植物和标本的采集。学科组在山脚下顺利获取了小型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天气尚未显示出异样。可到了半山腰却风云突变,山风夹杂着雪渣子,噼里啪啦打在脸上。
“好在有当地的牧民黄大叔为我们做向导,迎着风雪而上,到达山顶还算顺利。”王金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些困难并不算什么,真正的困难是在实验中要将口径50 厘米的PVC管子打进尚未完全解冻的土壤中。如果力用小了难以打进土壤,力用大了又容易造成PVC管破裂。通过集思广益,学科组设计了一个能产生缓冲的橡胶垫,总算是勉强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种子处理试验过程中,山风太大,容易吹跑种子,于是大家便围成一圈,以减小风力。由于牧民对研究的好奇和不了解,放在野外的试验设备常常容易损坏,学科组还要对山上每个牛棚进行拜访和交流,慢慢地大家成了朋友,试验也能顺利地开展了。
吴彦介绍道,样地实验主要围绕非生长季增温及雪被厚度变化对种子萌发、植物物候、生物量分配以及适应性的影响等内容展开。通过不同海拔的移栽模拟非生长季增温作用,利用山脊的风力作用人为地设置雪梯度,并在不同雪梯度下布置了相应处理。
“因为关于青藏高原过去十年间的植被物候变化尚存在很大的争议,且缺乏具体的实验性结果的验证。我们最终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全球变化对于青藏高原高山草地植物物候格局的影响,并研究高山草地植物如何对环境变化产生弹性适应。”吴彦说。(本报记者彭丽摄影报道)
《中国科学报》 (2013-07-30 第6版 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