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8-12 8:40:17
选择字号:
谭靖夷院士:心系水电 志在江河

谭靖夷(中)杨子江摄
 
■本报记者 陆琦
 
“92岁的谭院士是怎么上到七楼的?”8月6日,当记者爬上无电梯可乘的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七楼时,早已是气喘吁吁。
 
“我一不留神,走到八楼了,就又往下走了一层。”早早来到会议室等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谭靖夷笑着说,并起身表演了一个精彩的下腰。
 
作为水电工程专家,谭靖夷院士常年跋山涉水,奔忙在各建设工地。就算离开总工程师岗位,他仍平均每年在外约160天。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谭靖夷,依然天天坚持锻炼身体,“我希望在有生之年,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继续为国家作贡献”。
 
为国效劳:喜与山水相伴
 
自1946年大学毕业时选择了水电事业,谭靖夷便与水电工程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由于设计变更,承担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设计任务的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感到力量不足,便从古田溪工程处借调60余名技术人员到北京参加设计工作。一年后,首期设计任务圆满完成。此时,设计院为加强力量,决定将这60余人全部留下,其中包括谭靖夷。
 
听到消息,古田溪工程处书记梁东初匆匆赶到北京,对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王鲁南说:“别人都可以留下,但谭靖夷得回古田,不然就从北京院任我挑选三位工程师。”
 
双方意见难以统一,最后让谭靖夷自己选择。谭靖夷毅然回到了古田溪。“我喜欢与山水为伴。”
 
“实靖夷我邦。”谭靖夷说,父亲给他取名“靖夷”,就是希望能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效劳。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1972年3月,乌江渡上游围堰右岸出现漏水,从北京等地邀请来的几位专家和工程师也未能解决。领导决定将下放在木工班劳动的谭靖夷找到围堰现场,名义上是当一位工程师的助手,实际上是希望他来解决漏水问题。
 
谭靖夷对此毫不计较,经过几天周密思考,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一方面抓紧在水上抛填黏土止漏,另一方面抢浇围堰下游侧加固拱。终于在汛期到来前,完成水下填石注浆,使围堰转危为安。
 
此后,谭靖夷才离开木工班,在无任何职务的情况下进入技术部门协助工作,最后才逐步被明确为工程技术负责人。
 
乌江渡水电站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设的第一座高拱型重力坝。为攻克岩溶夹泥地层高压灌浆的技术难关,谭靖夷与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分两个队伍,进行了长达40个月的试验和严格的检测,终于首创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压灌浆工艺。
 
多项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还节省了投资,乌江渡水电站发电8年后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经验和技术积累为在岩溶地区建设高坝开辟了道路。
 
严把质量:误差不超5毫米
 
流溪河水电站大坝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也是谭靖夷“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坝”。
 
拱坝主要靠结构受力保证大坝的安全和稳定,还必须解决好混凝土温度控制和防止裂缝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上世纪50年代,我国没有这方面的施工经验。谭靖夷参考国外工程建设经验,在我国首次采用了人工粗骨料、混凝土拌和加冰、坝内埋冷却水管等技术措施。
 
流溪河工程从1956年7月开工到1958年8月正式发电,历时仅两年,建成一座拱坝、一条引水隧洞接地下厂房,工程质量优良,施工期全坝无裂缝,坝基灌浆廊道无渗漏。
 
1989年、2008年,谭靖夷曾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穿着布鞋走进坝内灌浆廓道,目睹廓道仍然滴水不漏。2008年,他还要求从坝面取混凝土试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并没有衰减,而是提高了。
 
这正是得益于谭靖夷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
 
在流溪河工程中,谭靖夷规定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有一次,因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变形超出要求,混凝土出现几个平方米的麻面蜂窝,谭靖夷便责令大坝工区主要负责人在职工大会上作检讨。他还授权工程质检人员:质量可能出现问题时,可现场下达暂时停工令。严格的制度,强化了大家的质量意识,整个工程建设中被暂时停工的情况只发生过一次。
 
“看到电站几十年后还焕发着青春的光芒,我甚感欣慰。”谭靖夷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谭靖夷始终认为,工程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二滩工程建设中,他二话没说,炸掉七八千方误混入粉煤灰的混凝土。
 
在沙牌水库大坝建设中,为查找混凝土有没有问题,他连续3天每天只睡4个小时,把所有资料、每个数字全查了一遍,确保了大坝的工程质量,使大坝成为汶川地震中完好无损的最“牛”大坝
 
工作不息:
 
耄耋之年坚持下工地
 
从业67年,谭靖夷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江河湖川,福建古田溪、广东流溪河、湖南柘溪、贵州乌江渡、湖南东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以及湖南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桃江水库等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名字。
 
1989年,谭靖夷从水电八局总工程师岗位退下来后,仍心系水电事业。可以说,国内大多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他都参与过技术咨询,指导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工程技术难题。如在溪洛渡大坝工程建设中,就这座300米级高拱坝施工中遇到的深层地质缺陷处理、高温和低温季节混凝土温度控制及快速施工组织管理等诸多技术难题,他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如今,92岁高龄的谭靖夷仍坚持到工地亲自查看施工情况,爬陡梯、钻廊道,直接和施工一线员工交流,解决具体问题。就在今年7月初,他冒着酷暑去了大渡河,为一个在建大坝现场解决问题。“几十年都一样,自己一个人,背个包就走了。”
 
谭靖夷一生参与修筑过80余座各种类型的大坝,从论证到开工,从施工到验收,从现场实地探访到书面质量评价,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身影和汗水。唯独竣工庆典,他从不参加。因为在他看来,竣工只是第一步,任何工程都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中国科学报》 (2013-08-1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