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2013级本科生入学 楼琦勇摄
改变学生的应试思维并不是开学一朝一夕的事,期待仅仅在入学教育阶段得到快速解决是一种奢望。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开学季,新生们像小喜鹊一般热闹了整个校园。总有一个老问题在等着他们回答,那就是大学该怎么读?“努力读书拿到奖学金”、 “顺其自然不刻意安排”……新生们的回答通常随意、感性。
实际上,之前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复习高考的新生,要回答好这样的问题着实不易。在这个时候,大学的入学引导就显得及时而必要。
今年的入学教育很早就拉开了序幕,陕西师范大学老师毛笔书写高考录取通知书、中山大学建议新生入学前读《弟子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新生准备了一本《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大学不再简单地以教条的方式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生的成长。
异彩纷呈的入学引导背后,我们试图找到一些新生入学时高校最应该做的引导,以帮助新生们尽早融入大学生活。
告诉学生,家长的手该怎样放开
一封信、一张推荐课表、一句话,这是浙江大学送给新生的“见面礼”。其中信是写给家长和学生的,一句话是单独送给家长的,意在引导新生学会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成长。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表示,基础教育中家长管得太多,学生一路“被”高中,“被”大学,“被”专业,“被”高考,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学生可能永远成长不了。
“见面礼”包含的一层意思是让家长“放手”。然而,在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下,陆国栋也深知劝家长“放手”谈何容易,“我们只能通过一句话提醒家长,学校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还是放在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引导上,然后通过学生的成长反过来影响家长,这样做也是家长乐见的。”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则认为,鉴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国内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大学生、老师、家长三者完满的合作。
一米线把新生与家长分开,寓意新生脱离了父母的庇佑。在卢晓东看来,这种像办18岁成人礼仪式的入学引导并不能一下改变孩子独立性较差的事实。相反,承认孩子成长慢的事实和国情,努力建立学校跟家长合作教育的关系更为实在。
“在中国,独生子女的沟通参与感很重要,合作教育的方式并不是要求家长完全放手。”据卢晓东介绍,北大元培学院在入学教育之后衔接着家长教育,校方希望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在本科4年的教育工作,其中包括让家长理解大学教育的各环节安排、发展目的、通识教育理念等。借着开学家长与学校见面的难得契机,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促成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对学生本科后期的发展依然发挥着很大作用。
告诉学生,不必急于实现经济独立
学校盼、家长盼,包括学生自己也都盼着尽早实现独立自主。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
卢晓东指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应当是经济上的独立。然而,目前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大学本科阶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并不现实。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曾说:“人存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唯一的安全感源自于他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储备。没有这些,金钱实际上毫无用处。”
在卢晓东看来,假期体验打工生活、课余勤工俭学无可厚非,但在上课期间打工则另当别论。一方面,我们目前的社会根本没有为大学生预留如此多的兼职岗位,一部分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薪水低廉的兼职;另一方面,从时间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快餐店打一小时不足10元的短期工,倒不如把时间用在课后“充电”、社团活动等方面,更不用提旷课打工有多么得不偿失。
与其让学生以荒废学业为代价实现独立自主,不如教他们做一个有计划的理财者。
今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向新生发出录取通知书时,附带了一封“致新生家长的信”,建议家长给孩子的生活费为600元。尽管在一些高校人士看来,树立财产的约束观应当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并非大学的教育范畴,但校方鼓励学生养成独立生活、独立理财的理念还是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
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一书中,作者戴夫·埃利斯提出了一则简易而熟悉的理财方法——记录新生一个月内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只需要保证随身携带纸和笔,即便是不方便的时候也要记录。这样做的好处是把平时漏掉的财务细节管控起来。对自己的收入和花销越清楚,就越能作出可以改变自己生活的经济决定。”
告诉学生,要迅速打开视野
相比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人认为,迅速打开学生的视野才是入学引导的应有之义。
在陆国栋看来,如今高校多以固定专业招生,学生入学后无论是学校层面的培养方案,还是学生自身的理解,都呈现出过分强调专业分隔的倾向。
专业分隔的倾向从国内高校入学指南上就可见端倪,一些高校的入学指南仅仅是薄纸几页,内容多局限于对学生入学专业、学院的介绍。
“从道理上来说,高校的入学指南应该非常厚,而且包罗万象。”卢晓东举例,西方大学的入学指南对大学全部的课程、学术规范、生活规范、四年周期性的安排都有重要的概览,周密而详备。
“区区几页的国内高校入学指南,也暴露出当下整个教育制度的缺陷——新生的入学教育变味为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大类招生的大学之外,不少大学在新生报到伊始,缺少为学生提供一个开阔知识视野的机会。”卢晓东说。
专业视野狭窄是扼制创新思维的“元凶”之一。基础教育进行的是收敛式教育,如果到大学阶段还不解放学生的思维,为时晚矣。
那么,要如何在开学环节上打开新生的视野?卢晓东认为,大学的特点是人与人相接触的教育。在开学的场域中,应尽快建立师生间的交流,帮助新生建立目标感。
不少国内大学在师生、新老生接触上有了积极的探索,譬如北大元培学院为10名新生指派1名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引导新生熟悉大学生活;浙大连续多年举办“新生之友”活动,由各岗位的老师,每人负责联系一个寝室,与新生交流学业、理想。
陆国栋补充,通过不断交流沟通,还将引导新生学会选择,打破按部就班的思维;逐步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而非人云亦云。
告诉学生,应该逐渐摆脱应试思维
经历了18年的寒窗苦读,新生身上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基础教育留下的烙印。“从高中的压力中释放出来,很多人会突然找不到方向。一种情况是过于放纵、荒废学业,另一种情况则是继续应试思维。”陆国栋不无担忧。
北京某大学数学系大二学生李华就是典型的后者。大一刚入校时,她拒绝参加任何社团,没事就爱去图书馆自习室待着,答题爱较真儿,提起考试特别兴奋……在同学眼中,她还在延续高中生活,中学期间养成的习惯一时改不过来。
卢晓东表示,改变学生的应试思维并不是开学一朝一夕的事,可以说期待仅仅在入学教育阶段得到快速解决是一种奢望。
众多的课程中,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的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显得尤其重要。新生研讨课是引导学生思维转化的重要课程,中学阶段把知识看做是固定的、答案唯一的知识,而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讨论,而非教师单方向传授知识。
“新生研讨课将会给学生灌输新的学习理念。第一,前沿的科学家帮助学生把知识视野拓宽;第二,研讨课形式上是师生很好的交流渠道;第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怀疑的精神和质疑的态度。”卢晓东说。
陆国栋对此表示肯定,他同时提醒,单靠一个讲座、一门课不足以改变学生的应试思维,“博士、硕士培养中的问题导向、项目驱动,其实应该早在本科阶段就去这么做,本科阶段要多想办法加以改变”。
专家观点
开学须体现学校个性
开学是大学中重要的开始,而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采访中,卢晓东指出,一方面,相比较国外大学的入学引导,国内大学入学引导的系统规划尚且不足,尽管有一些常规动作,但缺少系统的分析和周密的规划,我们的大学逐渐形成各自的传统还需要时间和努力。
譬如,国外大学的入学教育一般为7~8天,而国内大学的入学教育有长有短,建议设在正式开课前,延长到至少一周的时间。
另一方面,开学典礼的个性化亟待加强。一所大学的开学仪式与另一所大学的应该有着不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一所大学的个性。如今国内大学的开学典礼过于雷同,是否能体现大学自身的特点值得每所大学的教育者深思。
所谓开学的个性化,卢晓东举例说,中国人民大学今年提出的本科生教育改革路线图中,计划给予每名新生导师2万元额度作为请学生吃饭、参观博物馆等交流学术思想活动的经费,为开学期间建立导师与新生的紧密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可能。“这种尝试与人民大学的学科特性挂钩,在中国是比较领先的观念和举措,符合大学本质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3-08-29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