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在“新闻焦点”栏目发表了一篇叙事体科学小品文,介绍美国人类学家杰夫·里奇深入坦桑尼亚北部哈德扎地区的游牧部落,跟那里的牧民们同吃同住,而且像他们一样不洗澡,看看这种“脏”生活是否会让自己体表及体内的“坏菌”(致病菌)变成“好菌”(益生菌)。
最近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伊朗南部法尔斯省一位80岁高龄的老翁阿莫·哈吉,已有60年未洗澡,打破了印度68岁老翁古鲁·凯拉什·辛格40年不洗澡的纪录。令人诧异的是,哈吉老人还喜欢吃腐肉,喝脏水,睡泥地,但却从不生病,莫非“脏”生活也有利于健康?
■曾庆平
“邪气”助长“正气”
人们往往强调病原体如何如何凶险,却总是低估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在抗生素与细菌的较量中,人们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是担心抗生素终究会因抗药性“超级细菌”的产生而失效,而很少认识到强大的人体免疫功能足以消灭任何抗药性细菌。不过,让免疫系统有效地前提是必须让它经常“锻炼”,这就是“小病不断大病不犯”的道理。
免疫潜力是先天带来的,抗病能力则由后天习得。中和抗体的产生必须依赖抗原(病原体)的刺激,生病一场就相当于“接种”一次疫苗。如果把抗原比喻为“邪气”,那么抗体就是“正气”,只有“邪气”才能助长“正气”。相反,失去“邪气”的恶作剧,“正气”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脏”往往比“净”好,只不过这里的“脏”是指病原体而不是污垢和泥泞。
哈吉老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应该是逐渐养成的,腐肉和脏水显然磨炼了他的免疫系统。如果没有年轻时的“脏”和生小病,就不可能有年老时的“净”和不生大病。因此,儿童和少年有点头痛脑热,父母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动不动就打针吃药,不妨让他们的身体经受适度的疾病“折磨”。
“有菌”生病,“无菌”也生病
从不接触病原体的免疫系统往往是脆弱的。当人体遭遇“陌生”病原体时,由于体内不存在“预制”抗体,病原体就像进入一座“不设防的城堡”那样轻而易举。当年SARS冠状病毒突然降临人间,让人体免疫系统措手不及,许多不幸的感染者因此病入膏肓甚至命丧黄泉。人体在受“坏菌”感染时会生病,而体内缺乏“好菌”也会生病。
上面提到的杰夫·里奇,他有一个女儿在11年前仅有两岁时,就被诊断患上了Ⅰ型糖尿病。原来,他女儿是剖腹产,没有机会接触产道“好菌”,而且只吃了几个月的奶,从乳汁中获得的“好菌”严重不足,加上她生活的环境几乎无菌,用的是抗菌香皂,接触的是用消毒液反复擦拭过的桌椅和板凳。
这样一来,肠道内“坏菌”当道,“好菌”难存,由此可引起慢性肠炎,细菌有毒产物(如内毒素)“渗漏”进入血流,导致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发炎,从而受到免疫细胞的攻击而遭到破坏。事实上,菌群失调不仅是腹泻和肠炎的主因,而且与肥胖有关,还可能导致抑郁症、迟发型自闭症、过敏症、癫痫和癌症等疾病。
“好菌”可以驱除“坏菌”
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抗生素再贴切不过了,因为抗生素既能消灭外来的致病菌,也能杀死内在的益生菌。由于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导致抗药性超级细菌滋生,使大多数抗生素失去作用,仅有万古霉素等少数抗生素仍然有效。于是,万古霉素就成了那些超级细菌感染者的“救命药”,但也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万古霉素耐药菌。
将健康小鼠粪便或粪便中经无氧培养的细菌移植给服用过万古霉素的小鼠,可以清除万古霉素抗性菌,而把粪便中经有氧培养的细菌移植给服用过万古霉素的小鼠却不能清除万古霉素抗性菌。菌类分析表明,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含有厌氧杆菌属细菌而后者无。骨髓移植患者往往是易受万古霉素抗性菌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但若他们体内含有上述厌氧杆菌属细菌,就不会受到万古霉素抗性菌的感染。
肠道菌群:适应与进化
对来自古代木乃伊(1400~1800年前)的粪便样品分析显示,古代微生物仍然存留在现代乡村人群中,但在现代城市人群中早已绝迹,说明城市生活因消毒剂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现代人肠道菌群发生了剧变,其代价是损害体内免疫系统引起“城市病”及“文明病”。当然,有时菌群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是好事,比如欧洲农民的肠道菌群所具备的乳糖耐性,可以有效分解牛奶中的乳糖,能避免发生乳糖不耐受症。
最近还发现,肠黏膜上皮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特定的营养物质来“选择并滋养”有益微生物,使有害微生物失去占领肠道“地盘”的可乘之机。尽管生长缓慢的有益微生物容易丧失,但只要肠道细胞分泌少量营养就能让他们快速扩增。
食谱“塑造”肠道菌群
乡村与城市的“食谱”大不相同,前者是高纤维,后者是高糖和高脂。坦桑尼亚北部牧民每天要吃70~100克来自浆果及面包树果种子的植物纤维,这比美国人的平均纤维食用量高出7倍之多。更重要的是,某些肠道微生物可以将这些纤维转变成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变酸,提高抗炎能力。另外,牧民们偶尔会生吃还在滴着血的猎物,也常常吞下整块蜂巢,上面就沾染了各种细菌。
动物性食物会增加耐胆汁细菌(另支菌属、嗜胆菌属、拟杆菌属)的丰度,同时降低厚壁菌门中代谢膳食纤维的细菌(罗斯氏菌属、直肠真杆菌、瘤胃球菌)数量。沃氏嗜胆菌的丰度提高与活力增强预示膳食脂肪摄入过量,会造成胆酸形成加剧以及炎性肠病相关细菌过度生长。
母乳是“好菌”的最佳来源
过去早已知道,顺产婴儿体内的“好菌”比剖腹产婴儿多。有趣的是,最近一项新研究表明,母亲的肠道细菌竟然可以通过哺乳传给婴儿!在母乳及母亲和婴儿的粪便中,均发现短双歧杆菌和几种梭菌属细菌,它们不仅对婴儿肠道健康发育有益,而且有助于其黏膜免疫系统发育,减少将来患自身免疫病(如哮喘)的机会。
虽然目前尚未鉴定出母体肠道细菌进入乳汁的通道,但通过细菌培养、分离、测序和指纹图谱分析等方法确认肠道内的菌群与乳汁中的菌群完全相同。因此,对于婴儿的健康来说,母乳是最好的!
孕妇肠道菌群变得更“坏”
当把孕妇肠道内的微生物移植给无菌小鼠时,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凡接受怀孕后期菌群的小鼠会发胖,并出现高水平炎症标志物及不良糖代谢指标,而接受怀孕早期菌群的小鼠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表明怀孕导致“好菌”逐渐减少,“坏菌”逐渐增加。
研究人员解释说:在孕妇体内,“坏菌”可以促进能量以脂肪形式贮存,因而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相反,这些“坏菌”在正常人体内可能导致Ⅱ型糖尿病或引起其他疾病。
《中国科学报》 (2014-01-29 第8版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