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建科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2-10 11:21:50
选择字号:
农科院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稳定经费并适度竞争

粮油加工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强(左三)研究员在指导实验。中国农科院加工所提供
 
让科研人员从到处跑课题,到待在实验室里搞科研
 
走进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大院里,往日繁忙的景象没有了:主楼前停放的一排排汽车不见了,来回穿梭的人也少多了。岁末年初,本该是科研人员最忙碌的时候,以往,来自京内外30多家研究所的课题主持人几乎都要来一趟,进行各种课题的验收、申报、答辩等等。今年的农科院大院何以清净了?
 
记者来到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楼,只见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脚步匆匆,手拿试管,进出各个不同的实验室。实验室里,离心机在飞速运转,仪器上各种颜色的显示灯不停闪烁,电脑屏幕上不停变化出各种曲线。
 
“中国农科院实施创新工程,最大的变化是我们的科研人员不再像以前那样到处跑课题,而是待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因为大部分课题组有了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这样一来,谁不愿意争分夺秒搞研究、出成果呢?别说一线的科研人员,就是科研管理、科研支撑等科研辅助人员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述民说,过去很多人不愿意做科研辅助工作,因为科研人员可以发文章、出品种,科研辅助人员却没有渠道体现价值。如今,通过组建创新团队,科研辅助人员也进入创新工程了,得到了认可,动力就足了,干劲更高了,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作为首批进入创新工程试点的团队首席科学家,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李奎研究员用“四心”表达了自己对创新工程的深切感受:一是科研工作更加“用心”;二是从事长周期农业科研工作更加“安心”: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缓解了农业科研工作长周期性特点与科技项目短期资助为主之间的矛盾。让科研人员可以安心地开展工作,解决了项目中聘用人员工资、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费用不足等经费问题;三是投入科技创新工作更加“全心”。创新工程使科研人员可以全心从事本领域的专注方向,减少在项目申请、中期检查、总结及各类会议上所花费的时间,可以将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时间和精力用来去思考如何做出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四是科研课题管理更加“省心”。创新工程经费预算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活动实际情况进行申报,使经费的支出更符合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表示,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去年正式启动实施,这也是继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之后,被财政部作为“国家三大创新工程”之一予以重点支持的又一重大改革实践。希望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改革探索科研新体制、管理新机制,回答产业对农业科研的重大需求,支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明确方向,稳定支持,为出大成果创造良好环境
 
“大科研,小作坊”,曾是中国科技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农业科技也不例外。拥有32个直属研究所的中国农科院,看似门类齐全,但梳理下来发现:研究方向上重复立项、学科群间分布不均衡。以2012年为例,作物、畜牧、兽医、资源与环境四大方向,占了全院科研经费的70%。而就经费的来源而言,各研究所的科研经费渠道平均多达21个。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根源在于“科技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直接导致各课题组各自为政,缺乏集体作战。
 
李家洋表示,“‘十连增’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农科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必须紧紧围绕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从‘顶天’‘立地’两个层面,把握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为此,农科院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
 
一是面向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和国际发展前沿,顶层设计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基本架构的三级学科体系。全院共设立了八大学科集群,130个左右学科领域,300个左右研究方向,解决了研究所发展目标模糊、科研方向混乱、研究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农科院长期以来科技项目、研究方向和科技活动随竞争性、短期性项目摇摆的被动局面。
 
二是在科学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设计、统筹部署、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发展好的多支持、发展快的早支持”的原则,先后分两批遴选了22个研究所193个科研团队开展创新工程试点,重构研究团队,形成了崭新的研究力量。
 
三是探索建立开放竞争的新型用人机制。建立一个“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定岗定酬、绩效激励”的分配机制、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最充分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总是困难的。”创新工程工作组组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举例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于原有的52个课题组凝炼成13个科研团队,资源区划所由原先的45个课题组整合成12个团队,但“就地卧倒,是为了重新起立”。
 
“稳定支持是为了营造让科研人员安心、全心做科研的环境,而竞争性课题外加创新工程的绩效激励、末位淘汰机制,可避免在团队内部形成新的‘大锅饭’。”唐华俊告诉记者,按照60%的经费比例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其余40%经费则通过竞争性项目获取,可以解决以往科研学术浮躁、短期行为突出、难以出重大成果和重大突破等问题。
 
实行新型的学科体系,让科研活力迸发
 
中国农科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一年,“顶天立地”的目标已经初步显现。
 
在“顶天”方面,全院全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21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奖的科技成果6项,首次实现自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全覆盖。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是历年来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年份。
 
“立地”方面,获得审定农作物品种75个、植物新品种权5件;获专利783项,获新兽药、农药、肥料登记证10项。全年共推广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190个、新技术228项、新产品93个,推广作物总面积5.28亿亩、畜禽1.8亿头(只)。
 
新型的学科体系,让基层研究所初步尝到了“甜头”。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生存发展,以前一直是院里的“头疼事”。
 
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介绍说,实施创新工程后,所里组建了粮油加工、肉品加工、加工有害生物防控等8个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了“服务产业、科研创新、成果培育、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范式。告别了以往“给啥做啥”的“小木匠式”工作模式,“肉品加工团队”一年申请的专利数达80多项,数量是过去10年的总和。
 
棉花抗逆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李付广表示,科技创新工程广阔的科研新视界,打开了一片新的科研世界,带来了新灵感,让我们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上找到了平衡点。
 
陈萌山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培强一批优势学科,培优一批传统与特色学科,培植一批新兴学科,实现“学科最全、国际一流”和“顶天立地、跨越发展”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目标。 (原标题《科研人员能专心搞科研了》)
 
 
给科研人员松松绑(科技杂谈)
 
苗文新
 
■探索形成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支持模式,既有利于解决以往科研学术浮躁、短期行为突出、难以出重大成果和重大突破等问题,也能有效防止稳定支持可能带来的“大锅饭”问题
 
中国农科院实施创新工程,笔者追踪采访了一年多时间,发现最大的变化是,到处跑科研项目的人少了,在实验室专心搞科研的人多了。
 
农业科研人员过去有三愁,一愁跑不来科研项目。跑不来项目,课题组就没活干,研究生们也没有题目来写毕业论文;二愁跑来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又有许多严格的条条框框,不能完全按照科研的需要去使用,影响科研效率;三愁出不了大成果。2到3年的考核周期跟农业科研的长周期之间矛盾尖锐,导致科研人员不得不把准备的大成果拆分成一个个小成果发表以应付诸多量化考核。
 
愁的背后有原因。调研数据显示,农科院各学科平均近70%的科研经费是竞争性经费。应该说,对科研经费进行竞争性申报,是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多年的经验,它有效打破了过去的“大锅饭”,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这种科研项目申请和管理方式却违背了农业科研的基本规律,农业科研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以作物育种为例,作物一年只能种一季或两季。为了加快育种科研进度,许多农业科研人员到了冬天只能跑到三亚,因为那里的气候能让试验多进行一次。即便如此,没有8到10年的时间,也不可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也有许多科研人员甚至一辈子都培育不出一个品种,何谈申请短周期的科研经费项目。
 
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更需要长时间摸索和不懈努力,这同样是农业科研的铁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的袁隆平院士、李振声院士,都是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才取得重大突破,就是很好的证明。
 
财政部、农业部重点支持的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正是探索符合农业科研规律的一次重大改革实践。稳定的经费支持,长周期的考核,以及相对灵活的经费使用管理,有效解决了科研人员的“三愁”难题,极大地释放了科研生产力,得到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欢迎。
 
在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中,按照60%的经费比例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其余40%经费则通过竞争性项目获取。探索形成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支持模式,既有利于解决以往科研学术浮躁、短期行为突出、难以出重大成果和重大突破等问题,也能有效防止稳定支持可能带来的“大锅饭”问题,有利于课题竞争,让人才在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通过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为科研人员“松了绑”,让他们有了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做实验的时间、自由探索的时间甚至是“发呆”的时间。这也要求科研人员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静下心来,专注把准星更好地瞄准世界科学前沿,瞄准国家需求,努力挖掘国家需要的重大科技成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