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记者拿着“长枪短炮”、手机、录音笔、采访本围着受访者轮番“发难”,被围者则妙语连珠、沉着应对。劲爆观点一经“露头”,记者们“穷追猛打”,受访者慌忙转移话题。
这样的场景在两会期间的各大会场,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东门广场不断上演,中间的被围者往往是明星:或官员明星,或文艺明星,抑或经济界明星。
会场外,明星们的一张照片、一句“雷语”即可被记者们捕捉,见诸报端。会场内,科学家代表、委员成为了其他代表、委员们“追求”的明星。
在某省代表团开放团组讨论会上,刚开始的环节“照例”是几位代表按序发言:发言主题不同,没有讨论。可到了一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代表发言后,会场的秩序被“打乱”了。该代表直言该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摆出详实的数据与科学理论作支撑,最后提出有关政策引导方面的建议。
发言本已结束,可现场的一位农民代表直接抢过话筒声援前一位代表的观点,以自身的务农经历现身说法。本来按程序走的会场热闹起来,代表们纷纷就此话题发言,研究员代表也数次起身,解答代表们的疑问。此时,讨论会彷佛变成了学术研讨会,只不过参会者是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精英。
散会后,代表们如其他代表团一样纷纷离场,摆脱记者们的“跟踪”,然而几位就农业科技发言的代表却将研究员代表团团围住,继续未尽的话题,就如同会场外记者围住明星那般。临散场时,研究员代表不忘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给几名“拥趸”留下签名。
科学家代表、委员成为明星,这也是我在本次两会上的亲身感受。
一名中科院院士代表从会场返回下榻酒店,快到房间门口时即被几位记者围住。原来这位院士是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对大气灰霾有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我在现场注意到,四五家媒体都想要做专访,有的甚至扛来了摄像机要做视频访谈。
我问其中一位记者,为何对科学家代表如此感兴趣,他说虽然官员的观点往往代表了政府政策方向,但科学家们看待社会热点事件与话题往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更加科学合理,一方面接地气,另一方面又“高大上”,“对于某些问题,我们希望用科学化的观点来矫正政策、引导政策”。
①在3月7日的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记者代表互拍。当记者争相对准代表拍照的时候,代表们也把镜头对准了工作中的记者。(陆琦摄)
②记者们等待代表委员的到来。CFP供图
③全国政协记者会前,记者用来占座的法宝。CFP供图
《中国科学报》 (2014-03-10 第2版 两会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