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作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计算器”——清华简《算表》,自今年1月发布以来备受瞩目。日前在京召开的“清华简《算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美国和日本部分高校与中科院的40余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算表》的内涵和学术价值展开讨论并指出“《算表》是一般‘九九’表的延伸,扩展了‘九九’表的运算功能。”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邹大海认为,清华简《算表》是一个比“九九”更大、结构更严整的算表,可以称为大“九九”,它巧妙利用了简的间隙、编绳,再加上辅助的红线,对数据进行分块、定位,结构严整,使用简单,为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立成算表,为探索立成算表的源头提供了依据。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冯立昇教授指出,《算表》应用了十进制计数方法,并且用到了乘法的交换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及分数等数学原理和概念。《算表》辅以筹算,可用于乘、除、乘方等多种运算的练习,当时可能被用于算学教育和计算训练。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自2008年7月入藏并开始保护整理,约2500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自2010年底,清华简整理报告每年出版一册。2014年1月出版的第四辑报告将《算表》列入其中,有关专家认为,它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数学文献实物,这一发现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为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