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0 8:02:28
选择字号:
核电挺进内陆:是拒还是迎
 
近日,关于我国内陆首家核电站即将在湖南开建的消息甚嚣尘上。尽管相关公司已经澄清,但发展内陆核电再次在争论中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报记者 冯丽妃
 
一只南美洲的蝴蝶轻轻扇动了几下翅膀,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而在中国,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最近几年困扰国人的雾霾正使得本已搁浅的内陆核电发展计划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近日,关于我国内陆首家核电站即将在湖南开建的消息甚嚣尘上。尽管桃花江核电公司已经澄清,该核电项目只是在当地开展科普宣传工作,而不是“即将开工”,但发展内陆核电再一次在争论中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支持发展内陆核电的人认为,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发展核电可缓解煤电引起的污染,而反对者出于安全性考虑,认为发展核电无异于饮鸩止渴。
 
核电挺进内陆,到底是拒还是迎?
 
内陆建站之争
 
在日前于京举行的“水与能源”科普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因为二氧化碳减排、治理雾霾而选择发展内陆核电,无异于饮鸩止渴。
 
她表示,一方面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内陆建设核电站所需的冷却水供应量为火力发电站的数倍。另一方面,核电放射性污染物只能往附近的江河湖泊中排放,这关系着几亿人的饮水安全。
 
不过,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赵柱民认为,控制和驾驭是相对性的概念。没有绝对安全的“已驾驭”事物,与之相应的则是“收益和风险”永远并存。
 
“在比较能源形式时,应全面看待能源的收益和风险。”赵柱民说,内陆核电上马时机取决于需求的迫切性或者说能源需求的增长、公众对核电的认识和接受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
 
“在核电发展规模增长的前提下,适合建核电的沿海厂址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陆核电重启应是很重要的。”赵柱民表示。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所长肖国青则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我国核电发展相对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美国和欧洲内陆核电占到总核电的60%以上,我国内陆面积广阔,发展内陆核电可极大拓宽核电发展空间。”
 
当然,在专家看来,重视核安全应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在海边、湖边、河边,都要做到安全管理和防范,保证核电安全运行。
 
原料短缺掣肘
 
在内陆发展核电,除了安全性方面的争议,作为核燃料,铀资源短缺也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王亦楠透露,我国目前已建和在建的43台核电机组已使我国核原料和铀的对外需求度高达85%,远超50%的国际警戒线。“这么高的依存度已成为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的心腹之患,因为进口铀资源比进口石油的难度还要大。”
 
赵柱民表示,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面临着铀资源稀缺问题。有研究表明,地球上可以开采的铀资源约有1700万吨,按目前的全球核电发展规模,估计能使用约60年。“中国的铀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相对于规模化发展,也存在需求缺口。”
 
对此,肖国青认为,保障铀资源供应一方面可通过发展与中亚等国的关系进口部分铀矿石;另一方面需要自力更生,通过在国内陆地甚至盐湖和海洋中开拓新矿源,并发展高效利用铀资源的新堆技术,或利用其他核资源发展核电来解决该问题。
 
赵柱民持类似观点。他告诉记者,解决铀资源短缺“治标又治本”的方法应是发展先进核能系统,特别是第四代核能系统如铅基快中子反应堆、钍基熔盐反应堆以及聚变反应堆。
 
在争议中前行
 
今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2014年将新增核电装机864万千瓦,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稳步推进沿海地区核电建设,做好内陆核电厂址保护。
 
“在重启核电问题上,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把核电重启写入工作报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禹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由此,政策层面再次释放出核电提速的信号。
 
与此同时,一直备受争议的核废料处理研究也在稳步推进。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即剑指核废料安全处置这一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由中科院近代物理所、高能物理所以及核安全所承担,目前已在加速器、散裂靶和次临界堆的设计与工程化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其中,核安全所作为该系统中铅铋反应堆的主要研发单位,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功能液态铅铋综合实验平台,完成了诸如设备样机研制、液态金属腐蚀氧控等大部分关键技术的开发。
 
“目前,我国在甘肃建有专门处置核废料的工厂,已具备处置低中高放核废料的技术和能力。”肖国青介绍说。
 
赵柱民也表示,随着核废料后处理及快堆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放射性核废料都可重新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面对资源、环境的制约和能源需求,具有洁净、高效、稳定、高能量密度等特点的核电是绿色、低碳能源的战略选择。在中国的电力结构中,核能的占比将逐步增加,成为一个非化石能源的支柱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4-04-1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