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4 10:06:15
选择字号:
首届东亚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会:沼泽变良田的启示

 
沼泽变良田,这是多少农耕者的梦想。江苏兴化的祖祖辈辈们,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千百年来,他们在沼泽地上耕种作物,这给现代农业提供了有益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是其最大科学价值所在。
 
■本报记者 王静
 

刚在垛田上采了一篮韭菜的农民,撑船回家。他说,那一篮韭菜大约能卖10元。 王静摄
 
提起沼泽,人们脑子里一定会反射出“陷进去,出不来”的场景,很难将其与广袤良田相关联。4月8日,当记者随首届东亚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会专家们到江苏兴化考察时,方知令人惊悚的沼泽地居然会变成片片良田。尤其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盛开的油菜花如同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黄灿灿的厚地毯,把大地打扮得雍容华贵,成为天下奇观,并富甲一方。
 
遗产研究“活化石”
 
“兴化是全国百强县,其垛田首批入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目前仍是全国第一大养蟹县,全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县。”兴化市市委书记陆晓生一口气向大家介绍了兴化创造的多个“第一”。而令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兴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所)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举办的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会会议地点选在了这里。
 
参加会议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帕尔维兹·库哈弗坎在报告中指出,现今世界许多地区自然环境非常脆弱,生物多样性损失很大,物种不断灭绝,导致食物逐渐减少。世界各国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则提示人们,传承至今的一些农业耕作方式,暗示诸多不可持续的耕作有可能向可持续转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作为其一种标尺。
 
据悉,兴化有7万多亩垛田。每年的这个季节,花在垛中开,人在水上行,吸引了许多城里人来踏青赏花。
 
乘着小舟游弋在垛田间,地理所研究员闵庆文告诉记者,兴化地区自古地势低洼,湖荡纵横,历来饱受洪涝侵害。千百年来,兴化先民为了应对水患灾害,架木浮田,垒土成垛,渐渐形成一块块垛田,使蛮荒之地可以种植,为人所用,发展成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这种独特的耕地形态,是兴化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晶与典范,也是里下河地区农田防洪的杰作。这一模式对研究我国水网地区的种植业历史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活化石”。
 
垛里暗藏社会变迁
 
“据历史记载及考古考证,5000多年前,里下河地区为东海海滨。兴化垛田的成陆过程大致经历了海湾——泻湖——湖沼——水网平原的变化。当地农民也经历了由以捕鱼为生到农渔结合,再到以种植业为主的过程,水土利用形式也逐步完成了由水到陆的转变。”地理所博士白艳莹指着小垛田告诉记者。
 
上世纪60年代之前,垛都是很高的,低的两三米,高的四五米,用以防洪。60年代后期,兴化地区人口迅速膨胀,为了生存,有人发明了扩大耕地面积的办法,叫“放岸”:将高垛挖低,挖的土将小沟填平,相邻的两三个垛子连成一片,或者向四面水中扩展,增加种植面积。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始,国家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对耕地的自主权,纷纷将垛田挖低,增加面积,耕作方便。同时,还将挖出的土卖给砖瓦厂,卖给城里的建筑工程赚钱。垛,一下子变矮变大,形成了现在这样1米余的高度,且高度基本一致,当初那种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风格却消失了。今天所看到的垛,大多是80年代以后挖成的新垛。
 
“我们来这里考察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从农业文化遗产中得到启示。垛田源于沼泽,沼泽难以利用,但兴化的先辈和后代,在这里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在沼泽地耕种作物,延续了几千年。这给现代农业提供了有益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是其最大科学价值。”闵庆文说。
 
丰产背后有隐忧
 
漫游于油菜花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理所研究员李文华看着满目的油菜花却没有那么兴高采烈。
 
他对兴化市政府官员们道出了自己的忧虑——
 
兴化垛田虽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农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让中国人、外国人认识到中国农民的智慧,同时为今后生态农业建设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范例。但由于年轻劳动力外流,传统的罱泥、扒苲、搅水草等体力消耗型田间作业在减少,以河泥和水草为主的天然有机肥的使用也在逐渐减少,以复合肥和尿素为主的无机肥使用开始增多,农作物尤其是蔬菜品质保障面临着挑战。
 
由于河道间缺乏经常性疏浚,河沟淤塞、水草丛生、河水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无疑会促使垛田环境恶化。目前,在田间耕作的农民大多为中老年人,这些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长期来看不利于垛田系统的维持和发展。
 
李文华提醒当地政府,应将保护和传承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与发展垛田旅游观光业结合起来,在保护好垛田地貌和农业文化遗产基础上,开发生态观光和文化旅游,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动力源,为垛田农民的增收提供新渠道、新路径,为城乡结合部如何融入城市商圈、发展新型服务业提供好经验、好做法。
 
《中国科学报》 (2014-04-14 第6版 进展)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