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振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6-4 15:41:19
选择字号: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侧记:工程科技正改变你我生活

 

 
6月2日,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6月2~3日,一场国际工程科技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瑞典、韩国等20国的工程院院长、院士、专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工程科技与人类未来”。
 
如何凭借工程科技成果来创造人类的未来,成为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关注的焦点。
 
城市:应不再是垃圾的主要制造者
 
每年全球消耗的材料超过140多亿吨,其中仅有5%是可再生资源。而城市目前是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垃圾的主要制造者、污染的罪魁祸首。
 
对此,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约翰·科瑞谭登指出,人类产生的废物应该在大自然能够容忍的范围内。全世界每年要消耗约120亿吨石油当量的能源,其中八成来自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它们燃烧后会排放290亿吨二氧化碳。这些“海量级”的问题,要靠系统工程来解决。
 
科瑞谭登解释,“海量级”问题是那些给人类带来挑战、以十亿吨来衡量的最严峻问题。
 
他说,城市是具有适应性的复杂系统,像生物体一样运行,处理水、能源和材料等资源,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最后产生垃圾。
 
“通过考察社会决策、经济驱动、可持续指标和交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开发出消耗更少资源、产生更少垃圾的解决方案。”他强调,建设每一座城市之前,都应该制定一个在使用时间上超越决策者任期的方案。
 
个性化信息:立足对全球每个个体有用
 
地震,飓风,海啸……这些都是潜在的威胁。“如果能够做到及时预警,那么可以减少很多生命和财产损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拉吉·瑞迪在做报告时就吊足了每一位参会者的胃口,“信息个性化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要通过演讲,说服你们。”
 
由于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这位学者1994年曾获得图灵奖,这也是全球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项。
 
他阐述,为地球上每一个个体传递的信息必须要个性化,对于一个正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探险者来说,美国的曼哈顿某个街区正在堵车的信息毫无用处。目前,个体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将恰当的信息传递给地球上每一位男性、女性和儿童,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计划。
 
“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得以实现,地球上的70亿人就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所有剩下的大量无关数据将会被过滤掉。”瑞迪笑着告诉观众,这项技术被称之为“守护神技术”,可以随时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及时发布有关台风、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的警告,从而令个体有所防备以减轻苦难。
 
杂交水稻: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目前,地球上人口达到了70亿,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80亿。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以稻米为主食的。
 
如何保障粮食供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出,解决粮食短缺要依靠科技来增加农作物的单位产量,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改善栽培技术等实现,但是最经济有效的做法就是利用优良品种,这也是基于中国经验得出的结论。
 
袁隆平介绍,中国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基本成功,1976年开始大面积生产推广。由于增产效果明显,近年达到2.5亿亩左右,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近57%,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
 
目前,这一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科技成果已经被南亚、南美、非洲、北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增产效益十分显著,单位产量平均能增收20%。
 
袁隆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他说,我们未来的目标是要覆盖全球一半以上的稻田,按平均每公顷增收两吨计算,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期间,150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未来机械工程”“信息网络与社会发展”“未来的化工冶金材料工程”“能源与矿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与人类未来”“环境和绿色发展”“农业科技与食物安全”“转化医学与人类健康未来”和“工程哲学与工程管理”等9个主题,进行了广泛研讨。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各国共享工程科技福祉。推进工程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我们同舟共济、携手努力。”在3日的全体报告会上,大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作了《工程科技与中国现代化》的报告,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同世界各国工程院的合作,共同推进工程科技繁荣发展,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