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锐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致信媒体人,呼吁理性报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张志勇说,每年此时,一些媒体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热衷于比较各高中学校升学率,无形中给地方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校长、老师施加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社会氛围也由此更加扭曲,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甚嚣尘上。
每到高考之后,“高考状元”都会成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而从2004年起,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各地主管教育的机构,几乎年年出台禁令,要求不得对高考升学率及高分考生进行宣传。
就在上文所述山东教育厅副厅长致信媒体的前不久,黑龙江省也再次发布禁令,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各市、县(市、区)、各高(初)中学校的升学率、升学人数、升入重点大学(高中)等情况,不宣传所谓高(中)考状元。
诚然,炒作高考状元的危害不必多言,但是,笔者认为动辄将“施加升学竞争压力”“扭曲社会氛围”等罪过归咎于媒体,则有失公正,甚至有些本末倒置。
一方面,虽然我国高考招生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但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高考分数还是决定他们能否进入高校的唯一标准。而评价方式的单一,直接导致“评选状元”过程的简单:分数最高的人就是高考状元。
另一方面,在“评选容易”的前提下,仅从公众,特别是考生家长角度来说,高考状元存在的意义则在于其指导性。或者说,人们好奇的问题是“为什么他/她能够考那么高的分数”“有没有独门秘诀”等。而满足公众好奇心则是市场化媒体的生存手段,所以大批媒体记者们采访高考状元的母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父母等与其相关的人物,获得关于高考状元学习、生活上的各种细节,最终完成了一篇篇诸如《高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北大高考状元心理揭秘》等文章,进而在客观上形成了炒作高考状元的舆论氛围。
因此,是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催生了人们取得高分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则激发了人们对于高考状元的强烈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状元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产物,而非媒体所生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所以,不对现行高考评价体系进行彻底改革,即便没有媒体报道,高考状元的传闻也会通过小道消息等其他形式传播。上述山东官员将炒作高考状元的后果归咎于媒体,实在是“打错了板子”。
《中国科学报》 (2014-06-2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