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14 10:51:00
选择字号:
中科院边缘海地质实验室:为年轻人搭建创新舞台

 

■本报记者 沈春蕾

地学界人大多知道,从事基础研究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如果实验室天天忙着赶论文、赚钱,学术水平一定上不去,基础研究决不是靠轰轰烈烈就能冲上去的。”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丘学林说,“地学基础研究做了几十年,也就是那么几十篇文章。”

“如果真正有几篇有分量的文章,不仅能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还能对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多福表示,实验室为年轻学者们提供了梦寐以求的一个施展才华、进行科学创新的舞台。

特色鲜明的研究

2003年8月,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与广州地球化学所联合组建,实验室整合了两所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矿产资源、构造地质、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力量,在学科配备、人才队伍和仪器设备等方面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这为开展边缘海地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据陈多福介绍,实验室以南海及邻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主题,面向深远海开展边缘海岩石圈结构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古气候环境变化与近代环境变迁三个方面的研究。

目前实验室装备有先进的海洋探测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如:大容量Blot气枪震源、多道电缆、超导磁力仪等;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室、Sun工作站、地震资料处理软件、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FEPG、盆地分析软件等。

多年来,实验室的科研群体在海陆岩石圈地质过程与边缘海形成演化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比如实验室在海陆岩石圈地质过程与边缘海形成演化动力学、边缘海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成矿规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其中,实验室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海陆联合地震探测、深反射地震探测和天然地震观测为主,结合热流、重力、电磁等其它地球物理方法,对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盖层、上地幔软流层的速度结构、热流变结构、密度结构和电磁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分析了边缘海地区从陆壳、过渡壳到洋壳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其构造成因和深部动力学意义,为边缘海形成演化及边缘海油气盆地构造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陈多福说:“我们争取在5~10年成为边缘海地质与资源研究领域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实验室,成为我国南方海洋地球科学的创新基地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宽松的学术环境

来自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古地磁、构造模拟、地球化学、微古生物等诸多专业的优秀青年学者在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自1999年以来,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及其前身(广州地化所的大陆边缘地质与矿产资源实验室和南海所的边缘海地质与古环境开放室),已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委、地方和国际合作课题,发表SCI论文280篇、中文核心期刊及统计源论文548篇,出版专著16部。这为两所地球物理、大地构造和地球化学等专家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实验室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众多创新成就,离不开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离不开实验室“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思想。陈多福指出:“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不仅注重群体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而且积极参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活动。”

在学术上,实验室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讨论,甚至争论;在人才培养上,实验室鼓励青年人参与学科前沿的国际竞争和创新;在科研管理上,实验室尊重基础研究的客观规律,建立了宽松的评价制度。

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不必因为过多承受会议、科研经费和其他事务性工作的压力而分散精力,“因为我们能够在一种宽容失败的环境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验室研究员赵明辉感叹道。

坚定的科研信念

基础研究的质量要重于数量,无论道路多坎坷,都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

丘学林至今都记得一次难忘的南海南部海域深部结构研究。

2009年4月9日,天气晴朗,科考队员带着南海南部海域深地震探测的艰巨任务,乘坐“实验2号”地球物理调查船,由新洲码头启航,向南沙海域设计的两条深地震探测剖面进发。丘学林是那次科考的首席科学家。

然而,身经百战的“实验2号”地球物理调查船,一出珠江口,就碰上了大风,浪高达5~6米,“给我们这些长期‘陆生’的科考队员们一个‘下海威’。”丘学林说,“看似蓝天白云衬托下的美丽的茫茫大海,却有一团一团的滚滚暗流在涌动。”

由于船期日程安排紧,而且轮船在海上一天的费用很高,科考人员顾不上休息,凭着心中坚定的信念,克服了恶劣天气与晕船的困难,在去往探测作业区途中就投入到紧张的海底地震仪的安装工作。

当时科考队员们分工明确,分双班制,4小时一班,到班就干,下班就睡,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连续作业,有时饭也省了,梦也碎了。但大家相互鼓励、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他们深知,仪器安装和设置过程中的任何细小差错,都有可能引起数据和仪器的丢失”。

丘学林指出:“作业过程中,最麻烦的就是施工期间出现气枪漏气问题。”在测线剖面1实施放炮作业时,当激发第701炮时,发现左舷有一条气枪开始漏气,为确保气枪震源的最大穿透深度,他决定将气枪拉上来检修,让右舷气枪继续工作。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总算将气枪请至甲板上,检查发现左舷2号气枪果然漏气。

“气枪师傅立即抢修,两小时后将其刚刚修好放入水中,准备4支气枪同时激发时,发现右舷气枪激起的浪花中也有一条青青的白线,说明存在漏气。好在我们小伙子个个身强力壮,在 5个小时的抢修后,气枪开始一一回到水中,伴随着悦耳的‘隆隆’枪声,船又开始沿测线前行了。”

那次海上探测工作前后历时两个多月,曾先后遇到了强冷空气、1号和2号台风、强西南风等的严峻考验,但科考队员和船员们紧密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在南海南部海域成功完成了两条实测的深地震测线,成功回收了34台海底地震仪。

《中国科学报》 (2014-07-14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