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俊 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28 7:59:18
选择字号:
中科院大化所丁云杰:我喜欢这份工作

 

■通讯员 张俊 本报记者 沈春蕾

丁云杰 1985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1~1995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工作;1995~1998年在美国Texas A&M 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9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碳一化学与精细化工催化组组长、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

“今天可以,昨晚刚回大连。”上周三早上打开电子邮箱,这是映入我眼帘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来自丁云杰对我约访的回复。

丁云杰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任碳一化学与精细化工催化组组长。

不一样的大化所

“我喜欢这份工作。”这是1998年丁云杰选择只身来到大连化物所的原因。直到现在,转眼间10多年过去了,他的夫人和孩子仍然留在杭州。长久以来,科研始终是丁云杰最无法割舍的东西,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丁云杰心无旁骛。

丁云杰曾先后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和美国Texas A&M 大学化工系工作,最后选择了大连化物所。

“这里的科研环境很好,可以充分实现我的理想和价值。”

“在大连化物所,可以很快地组织起一个团队进行攻关。”丁云杰说,“与高校或者其他科研机构相比,大连化物所的顶尖人才或许还不占优势,也可能比其他单位弱一些,但这里总能作出别人不可及的成果。”

长期以来,大连化物所形成了“协力攻坚”的精神,并激励着广大科研人员。每当遇到难点,大连化物所总是可以迅速成立高效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有着超强的战斗力。

“只有做了才知道”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大连化物所注重应用基础研究,这使得我们能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丁云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团队来说,如果只是把目光盯在项目本身上,那么等到项目结束时,团队必将处于尴尬境地。”

在大连化物所,科研团队在攻关项目的同时,始终兼顾基础研究,做项目时遇到的问题会仔细推敲、探究机理,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基础研究的进展,两者相辅相成。这也是丁云杰眼中大连化物所能始终保持技术领先的原因所在。

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丁云杰也遇到不少烦恼,他体会最深的是与合作单位技术开放的合作中“度”的难题。

一方面是对方提供了经费、设备等优越条件,可以促进我们的技术开发很好地展开;另一方面,待技术逐渐成熟时,对方会舍弃我们而使用自己的,因为合作中是共享的,很容易被模仿。

“到底做还是不做?”丁云杰想,“如果不做,就会失去机会,永远不知道该项技术究竟如何,毕竟对方提供的优越条件是无可比拟的。但如果去做,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对方的探路者。”

最终,丁云杰还是选择了去做。“只有做了才能知道,在做的过程中我们锻炼了队伍,获取了宝贵的经验。以至于在国家大型新能源项目中也能有我们的贡献,这样看来我们还是有收获的。”

“天道酬勤”

丁云杰是典型的化物所人,对科学有着炽热的爱,只要有机会就要不懈地追寻真理,同时还有着如此的胸怀,为了科学可以包容一切。

丁云杰时常默念“天道酬勤”这句话。这些年来,丁云杰带领他的研究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合成气合成蜡质烃类的Fischer-Tropsch合成,正在进行3000 吨/年左右固定床反应工艺的工业中试;合成气一段法直接合成以柴油为主的Fischer-Tropsch合成,千吨/年浆态床反应工艺的工业中试放大即将进行;合成气合成高碳混合醇与中海石油签订协议等。

同时,丁云杰本人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如获2004年度大连政府特殊津贴、评为大连市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英才标兵、获“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奖(科技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2年度大连创新研发类项目资助等。

如今,丁云杰正一步一个脚印地用智慧和汗水,在自己喜欢的科研领域孜孜以求,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自己一份力。

《中国科学报》 (2014-07-28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