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29 7:40:47
选择字号:
杨红义:与中国快堆共成长

 

■本报记者 陆琦

我的梦想是,中国快堆能够尽早达到其应有的发展规模,为国家可持续的核能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核能领域的高新技术,快堆是核能发展的首选堆型。而中国快堆也在“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的战略中走到了第二步。

“我的梦想是,中国快堆能够尽早达到其应有的发展规模,为国家可持续的核能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研究设计所所长杨红义把“快堆梦”与自己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来自神秘的“81091”

“81091”是神秘而光荣的一个代号。1989年,杨红义进入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习。“那时候中国的核能发展规模还不大,所以报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的人非常少,一届就一个班,代号‘81091’。”

杨红义选择了这个冷门专业,“我就觉得搞核是给国家干事的,是能干一番大事的”。

1993年,中国实验快堆立项的第二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杨红义来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始从事快堆技术研究和设计工作,并以“投身快堆,为国争光”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1996年,杨红义被派往法国学习,接手一个安全分析软件。

回国后,杨红义便接手了中国实验快堆初步安全分析报告的工作。他主要负责主蒸汽管道断裂事故、蒸汽发生器给水中断事故、主给水管道断裂事故、一回路主管道断裂事故的分析工作。

这些事故工况的分析对于论证中国实验快堆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一回路主管道断裂事故的分析,是涉及到论证中国实验快堆安全性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核安全局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反复讨论的焦点问题。

不到30岁的杨红义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加班加点地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以及审慎的计算分析,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这几个典型事故,论证了中国实验快堆的安全性,最终得到了核安全局和专家的认可。

揽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实验快堆的安全分析任务告一段落后,杨红义很快承担了另一项重要任务——快堆系统工况分析。

由于中国实验快堆是中国的第一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在快堆工况计算方面可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工作难度很大。

“给设备制造厂家下图纸前,必须做热工水力的工况分析和结构力学分析。但当时国内的工况分析跟不上,影响了厂家的设备制造进度。这成为困扰实验快堆工程的一大难题。”杨红义回忆说。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很多老同志都表示干不了的时候,年轻的杨红义挺身而出,把这项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揽了下来。

其实,杨红义当时也没有绝对的把握,“中国第一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谁都没干过,只能知难而上”。

杨红义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连春节都没放假,编写了“中国实验快堆设计瞬态的确定和分析大纲”,为中国实验快堆的工况分析确立了原则、方法、目标和要求,从而大大推进了中国实验快堆工况计算的任务,为工程进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从1996年加入中国实验快堆,短短四五年时间,杨红义迅速成长起来,得到了领导、同事的一致认可。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专业技术过硬,有自信、有魄力,敢于承担任务,遇到困难不退缩。

从热工组组长到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再到实验快堆总设计师,2001年,31岁的杨红义逐步被大家认可而承担起了实验快堆工程设计的重任。

从实验快堆到示范快堆

总设计师这活儿可不好干,更何况杨红义上任时还那么年轻。

在新岗位上,杨红义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但他丝毫没有退缩,不断学习和吸收现代项目管理知识和经验,在快堆设计管理中做到了工作有思路,管理能创新,落实有办法。

“首先要理解、尊重技术人员。这是最重要的。”杨红义深有体会地说。

其次,从技术管理上下功夫。杨红义提出并落实了“计划制定到人、计划督促到人、计划协调到人、计划总结到人”的设计计划管理思路,同时提出了加强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和月报的编制工作。

他经常在月初和月末深入基层,直接接触各个设计者,主动为他们解决设计中的接口问题,讨论设计文件的出版计划,既给设计者带来压力,也给他们带来动力。

“干工程,越干越长脾气。”杨红义记得,紧张的工程对图纸和技术接口的要求进度十分紧迫,他好几次对几个设计人员发火了。“给国家干事耽误不起,就得说一不二。”杨红义现在还说得掷地有声。

经过不断实践和创新,快堆设计管理工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施工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的完成速度大幅度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快堆工程的要求。

在实验快堆工程建设后期,他组织和开拓了快堆的科研、国际合作和示范快堆项目,建立了相关体系,推动了示范快堆项目的国际合作等工作。

从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设计,转换到推动新的快堆项目,杨红义的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中俄合作建造我国示范快堆,这是大家定下来的方向,杨红义的任务就是实质性地推动。策划项目、编写建议、汇报情况、对俄谈判……杨红义在一个个陌生的领域实践着,他感觉到另一种艰难,但是他同样没有轻易放弃。

当成功地和俄罗斯进行了预先设计研究的合作时,杨红义只是说了一句:“这真是太不容易了!”

2011年,中国实验快堆建成。两年后,杨红义任实验快堆总经理,组织实施了快堆工程部转型为快堆研究设计所的工作,并担任第一任快堆研究设计所所长。

从那一刻起,杨红义又开始一个新阶段的前进。他提出“专业化,矩阵化,一体化”的管理思路,采取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研发设计活动为主线、以质量计划为指导、以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主体责任的全面项目管理流程。

“我们的历史使命是,组织技术队伍,自主创新地把中国的示范快堆建起来。”当前,杨红义正带领快堆所全体技术人员向新的高峰攀登。

《中国科学报》 (2014-08-29 第11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