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石揭示恐龙水中适应性变化
事实证明,埃及棘龙(它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且比霸王龙还大)是一种游泳能力极好的动物。打从埃及棘龙的第一批化石受到检查以来,该种恐龙一直被视作是一种异类。不幸的是,我们对其的形态与生态方面的了解在半个世纪中一直处于猜测之中,因为其第一批的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毁坏。现在,一组完整得多的化石表明,这种食肉动物是半水生的——对恐龙来说属首次发现。Nizar Ibrahim及其同事对这些来自摩洛哥东部卡玛卡玛地层的新化石进行了描述,它们包括某个颅骨的部分、轴向柱、骨盆带及肢体。研究人员用它们创建了一个成年埃及棘龙的数字模型,它提示该恐龙长49英尺(15米)以上;他们还将它与其它密切相关的恐龙物种进行了比较。他们的结果表明,埃及棘龙具有一套适应性的改变,使得它能够在水中呆很长的时间,并能吃鲨鱼、锯鳐和肺鱼;在当其在陆地上时需要用所有四肢来行走。他们还得出结论:该恐龙会将其肌肉质地的鼻孔缩回到其头顶部的某个位置,且它的扁平的脚可能会被用来推动其在水中通行。他们说,埃及棘龙的骨盆带和后肢也比其它那些密切相关物种的骨盆带和后肢要小,且该恐龙的重心似乎已经移到了后部以便于其游泳。此外,Ibrahim及其他的研究人员提出,该恐龙的颈、脊椎及尾巴也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以用于追捕水下猎物。当埃及棘龙在水中时,其背上的“帆”可能由皮肤覆盖并维持着可见性,它也许扮演的是一种展示的作用。总而言之,这些发现代表的是一种在形状和功能上与其它恐龙的重大背离,人们不知道其它恐龙会在水生环境中定居。
暖化而非不稳定引起冰盖垮塌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2002年,当南极庞大的Larsen-B冰架分裂并倒塌时,这是因为冰盖上方的暖化而非冰盖下方的不稳定造成的。这一发现会让科学家们意外,因为他们认为该冰盖的崩解主要是由于冰盖本身变薄以及冰盖下方海底所提供的支持丧失而发生的。在Larsen-B冰盖坍塌之后,M. Rebesco及其同事对其下方的海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冰盖的接地线(漂浮的冰盖在此与其下方的基岩相接)给予了密切的关注。由于冰盖的接地线可帮助调节有多少冰川的冰会被排放到海洋之中,因此这些支撑物样的边界线的改变对海平面的上升具有意义。在近些年中,它们的动态已经受到了密切监控。在这里,Rebesco等人揭示,Larsen-B冰盖下方的现代冰盖接地线是在1.2万年前形成的,并自那时以来始终没有变过;换言之,它在2002年没有显著的后退。研究人员说,如果Larsen-B冰盖不是因为接地线不稳而崩塌,那么其倒塌一定是由其上方的暖化引起的。他们的结果对表面过程控制着这一冰盖的解体的理念提供了支持。研究人员说,了解暖化的气温对这一冰盖的垮塌所起的作用可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预测因为南极其它地方冰川的融化而致的未来海平面的上升。
手机应用程序探索人类道德经验
通过用一种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来追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道德的行为,科学家们对这些举动的吸引力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快乐及目的意识以及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是如何受到像政治意识形态及宗教影响的塑造等作出了发现。在这一研究之前,对人们如何区别“对与错”的了解大多得自在诸如实验室或医学影像扫描仪等人工环境中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及思考实验。在这里,Wilhelm Hofmann等人将该道德感的研究转移到了实验室之外。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来追踪道德行为及成年人的感受——即当他们的手机给他们发出信号时无论他们在哪里的感受。有1200多名美国和加拿大的成年人对3天中的每天5次的信号作出反应,这些反应须表明他们是否在过去的一小时中做过、成为对象、目击或了解到某种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对每一个报告的道德的或不道德事件,参与者会提供对该事件的描述以及他们相关的情感。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更可能报告从事了某一道德的行为而非不道德的行为。他们也更可能了解某一不道德的行为而非一个道德的行为(这一发现与讲闲话功能理论十分吻合)。研究人员说,政治意识形态是有影响力的;例如,自由派更注重与公平/不公平相关的事件,而保守派更关注与忠诚/不忠诚相关的事件。比较有宗教信仰者与无宗教信仰者,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宗教人士会作出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道德之举的证据,尽管宗教人士会因应所做的不道德行为而经历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在有关成为某道德之举的对象时,应答者报告称十分愉快,而作出这样的举动则与更大的目的意识相关联。研究人员的数据对道德的接触传染及道德的自许可概念提供了支持,即,那些成为道德之举对象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会在当日较后时分做出某道德之举(道德的接触传染),而那些在一天中的较早时做过某道德之举的人会在之后更有可能作出不道德的行为(道德的自许可)。总之,这些发现将先前的实验室研究印证为道德感在自然环境中是如何展现的。作者提出,他们对道德接触传染的见解尤其可被用于公共政策的干预之中。
(本栏目文章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独家提供)
《中国科学报》 (2014-09-23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