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环球金融中心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作为经济大国、金融大国,中国需要建设至少2~3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金融中心城市,并与若干个次级金融中心组成布局合理的金融中心体系,成为规模结构合理的金融中心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强盛,已经逐渐成为金融、商贸、高技术以及大规模研发、中介等高级服务业的基地。人们关于北方地区的“国家政策高地”的期望,大约就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但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不可能与上海浦东相提并论。历史上的天津在一段时期内曾经成为北方的综合性经济中心,但那是在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都非常薄弱情况下的相对态势。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天津已经没有那样的相对地位和相对优势。
■陆大道
京津冀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有机体,高效和强大的竞争力;基本的组成及其空间结构;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管理;各个部分的差异、特点和一体化。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决定在上海浦东实行特殊政策并进行大规模的以金融商贸中心为主的发展。此后人们就期待北方地区或者环渤海地区也出现类似浦东开发那样的“国家行为”的“国家政策高地”。
北京长期以来就是这样的“政策高地”,近30年来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强盛,已经逐渐成为金融、商贸、高技术以及大规模研发、中介等高级服务业的基地。北京早已经就是我们国家的“政策高地”了。这种局面,不是像东南沿海和浦东开发那样,是通过党和政府的最高文件和政策纲领规定的,而是由首都的功能决定的。
30多年来,总部设在北京的金融机构占据中国金融资源的半壁江山。其中,有对金融市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决策和监督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实力雄厚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在北京,北京还拥有11家保险公司的总部。
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工商银行、中石化、中国移动等拥有国内前十家最大规模资产的企业,它们每一家的资产都有万亿元甚至几万亿元。它们的总部在首都北京,就自然会产生庞大的总部经济。这种情况并不奇怪。许多发达国家的首都也都是由于这种功能而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和大型国际性金融中心的,比如东京、巴黎、伦敦等。
作为经济大国、金融大国,中国需要建设至少2~3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金融中心城市,并与若干个次级金融中心组成布局合理的金融中心体系,成为规模结构合理的金融中心框架。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决策中心,具有成为国际意义的金融中心的重要优势。不仅仅可以建成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监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同时,也应该发展金融营运和金融交易。从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同时也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
图片来源:昵图网
如何认识天津在京津冀地区及北方地区的地位和天津滨海地区开发?这是天津市长期以来不断提出同时希望中央政府明确并将其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问题。因此,是京津冀区域规划的重大任务之一。
天津曾经是北方的经济中心,那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当时天津的金融商贸得到较快的发展,也是当时全国比较重要的轻重工业基地。当然,在今天看来这个“基地”只是些中小型的基本化工、小型钢铁生产以及纺织工业、手工业等。上个世纪50~60年代,由于当时区域发展方针(建设重点在内地特别是在“三线地区”)的影响,天津市工业受到明显的制约。在很长时期内,没有配置大型的基础原材料和能源工业项目。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特别是从80年代起,天津市的大型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很快,作为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的地位也得到确立。应该说,天津市的发展符合其本身的发展潜力,也与其地位相适应。
人们关于北方地区的“国家政策高地”的期望,大约就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但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是不可能与上海浦东相提并论的。上海的腹地几乎包括大半个中国,腹地范围内产业和人口密集。上海在历史上也就是这样很大区域的门户和枢纽。历史上的天津在一段时期内曾经成为北方的综合性经济中心,但那是在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都非常薄弱的情况下的相对态势。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天津已经没有那样的相对地位和相对优势。在经济上,天津市属于全国二级大都市的范畴。作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的金融、中介服务及市场营销、广告服务中心,商贸中心,综合性的交通通信枢纽,人才聚集地和培育中心以及进入国际市场最便捷的通道、门户等等功能,天津市及其滨海新区不应该也不可能争取到与北京、上海及其浦东同样的目标。
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也具有相当的优越条件和发展前景,主要是:有天津港这样的大型国际性港口,是我国北方主要的航运中心之一。其腹地范围包括华北和部分西北地区。大规模建设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可以得到保障。基础原材料工业及制造业有相当的规模等。因此,天津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国际性航运业和物流业、仓储业、产品设计与包装等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简介: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4-09-26 第7版 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