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5/1/6 14:36:06
选择字号:
中国航天2014宇航任务盘点与2015展望

 

2014年,看成绩。

这一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实施的15 次宇航发射任务以“全胜”告捷,发射次数继俄、美之后排名世界第三;

顺利完成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突破200 次;

高分二号卫星让我国民用遥感卫星跨入亚米级时代;

……

2015年,有期待。

按照计划,2015 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发射任务将更繁重。在梳理回顾2014 年的型号工作时,很多“两总”都表示压力虽大,但是对成功有信心。

当前,宇航型号上所有研制、生产项目都已经做出了计划和安排,“快节奏”也许将成为航天发展的“新常态”。

……

2015 年,中国航天全新出发。

2014年,电影大片《星际穿越》在全球热播,给原本就热闹不已的国际航天舞台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就像这部大片带给我们温情、感动、震撼一样,201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演的一部部“大戏”同样精彩,发射型号和在研型号两条战线同时开足马力,在圆满完成全年15次宇航发射任务、成功将20余颗中外航天器送入太空的同时,也为2015年的“一路向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中国航天很忙

2014年12月31日。这一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的航天人经历了最难忘的“紧张”和最释怀的“欢乐”。成功,在岁末最后一天到来更显得尤为珍贵。

随着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8星送入太空,忙碌了一年的中国航天人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201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实施的15次宇航发射任务以“全胜”告捷,发射次数继俄、美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虽然发射次数在近几年中不是最高的,但是“全胜”二字的含金量却非同小可。在命运多舛的2014年国际宇航舞台上,在美、俄、欧均有失利的情况下,发射无一失利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航天产品的成熟、可靠可见一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航天人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细致、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

回顾2014年的中国航天,有几个难忘瞬间不得不提。高分二号卫星让我国民用遥感卫星跨入亚米级时代;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小飞”优异表现赢得各方赞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突破200次,中国航天运载能力大幅提升……

201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不仅收获了宇航发射的“满堂红”,更在稳扎稳打的前行路上收获了重要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为航天强国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正能量。

2014年对于金牌火箭“长四乙”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13年12月9日,长四乙火箭在发射资源一号03星时,飞行过程发生故障致使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对把“保成功”视为头等大事的中国航天而言,“失利”对该型号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挫折。

遭遇了发射失利的长四乙火箭团队迅速组织问题归零和举一反三工作。转眼就到了2014年,这一年排在发射计划表上的长四乙火箭有7次发射任务,是该型号发射密度最高的一年。一边抓“归零”,一边忙“出厂”——面对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大家都说“拼了”。火箭研制团队上下团结一心,憋着一股劲,迅速锁定问题根源,并不负众望,于2014年交出了一份“七战七胜”的成绩单,以实际行动维护了“金牌火箭”的荣誉。

2014年,世界宇航舞台上还有一个主角叫“小飞”。10月24日2点0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公里、远地点高度41.3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11月1日,返回器“小飞”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为此次往返84万公里的旅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我国首次迎来从遥远月球上空返回的人造航天器,为探月三期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中,中国航天这一年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国际商业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形下,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以高可靠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青睐。这一年,中国航天成功发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让中巴两国的航天合作再次结出新的硕果。此外,还成功搭载了波兰小卫星、卢森堡小卫星,为中国航天“走出去”进行了更广范围、更深领域的探索。

除了发射型号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许多重要在研型号目前都已经进入了全面攻关阶段,新一代运载火箭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长征五号火箭的地面大型试验皆已进入尾声,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首次合练在即,并有望在2016年实现首飞。

有人说2014年是中国航天宇航发射的“小年”,因为这一年发射的型号并没有出现像“载人航天”、“北斗”这样的“巨星”,不如往年的关注度那么高。但就是在这风云多变的一年,中国航天把质量抓得更紧、更实,并牢牢锁住了“成功”二字,为“十二五”的圆满收官、为承担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更重的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型号“两总”们的“匆匆记忆”

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的2014年是在忙碌中过去的,虽然这种忙碌强度没有2013年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时大,但摆在他案头的活还不少,这其中既有对嫦娥三号的管理、总结,嫦娥四号任务与火星探测任务的论证,还有深空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

对于孙泽洲而言,2014年的工作内容稍微不一样,2013年是大家齐心将既定的嫦娥三号任务完成好,现在琢磨的是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任务,这项关系着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发展的任务并不轻松,要考虑的宏观问题很多,在他看来,现在工作做踏实一点,后续风险就小一些。“能够有时间做一些思考,更有利于前行。”孙泽州颇有心得地说。

“时间紧、压力大”是彭兢对这一年工作节奏的简短总结。作为我国探月三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2014年他参与了我国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以不俗的表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其实,“时间紧”是这位“探月老兵”一以贯之的感受。在探月一期开始的时候,他的感受是“时间好紧张”,探月二期的时候,“一看时间表快晕了过去”,而到了探月三期就变成了“一直都在拼命赶时间”。这也正是彭兢他们这些年工作的真实写照,“虽然不能像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但是时间真的很紧、很紧。”彭兢说。在经历了2014年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成功返回的“心潮澎湃”以后,他又迅速投入到了后续紧张的工作之中。

2014年,两发长三甲系列火箭成功发射拉开了该型号后三年高密度发射的序幕。目前,2015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任务准备工作正逐步展开,整体层面的策划、保障、布局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据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介绍,从2015年开始的3年时间里,长三甲系列火箭将执行近30次宇航任务。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长三甲火箭组成结构研制将实现新的突破,火箭将有较大的技术改进。“现在长三甲火箭团队的研制人员已经满载负荷、枕戈待旦,2015年的宇航任务我们有信心圆满完成。”岑拯说。

据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汪玲介绍,现在西昌的这支试验队基本上都是“双重身份”,既要保障这次收官任务,又要为2015年的高密度发射做准备,这次任务结束后,一部分试验队员仍将留在西昌,为明年的发射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2014年,八院火箭发射实现了9连胜。更重要的是9次任务背后呈现出了诸多亮点。长四乙系列火箭完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精确地将中巴资源卫星04星送入轨道,一扫2013年中巴资源卫星03星发射失利的阴霾。

2014年12月份,长四乙火箭一月中连发3发,承受住了寒冬中极低温度的考验。2014年,八院火箭新技术研发应用实现了新突破,“在过去的一年里,八院火箭控制系统冗余状态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复合导航系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火箭的入轨精度。”八院科研一部部长胡东健介绍说。

近年来,八院科研工作顺利展开,科研队伍朝着年轻化、精英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八院,业务骨干已经成功转入火箭新型号的研制,火箭成熟型号的研制队伍正在向年轻化发展。胡东健举例,12月27日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二十六号的长四乙火箭队伍共有76人,其中80后占将近70%,而85后占将近一半。在过去的一年,八院新型火箭研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2014年,备受关注的北斗导航组网虽然没有发射卫星,但是卫星的研制工作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当前,北斗导航卫星进入了整星AIT阶段。面对2015年的发射任务,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深感压力巨大。在国外实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北斗二期工程要求卫星关键器部件国产化,着实给研制团队带来了巨大的难度。由于最初卫星技术状态不明确,研制团队在攻关历程中走了不少弯路,也在弯路中不断深挖、反复琢磨、提高认识。研制团队通过技术攻关,用软件对卫星进行统筹管理控制,使卫星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改变了过去各分系统衔接不好的现状。

要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完成技术难度更大的工作,必须付出双倍乃至多倍的努力。在过去的一年里,加班加点成为了北斗卫星研制人员的家常便饭。通常情况下,人们以时间为下班标准,而他们则根据每天的工作进度作为下班标准。据北斗导航卫星副总指挥王东介绍,从2014年5月起,他们就没有过周末和节假日,就连中秋节和元旦也不曾放过一天假。如今,2015年的工作排期已经出来了,春节期间他们依然一天也不放假。

“为了确保卫星能有一个好的出厂状态并且圆满发射,我们将一直把这根弦紧绷下去”,王东说,“回头来看走过的路,团队的付出都是值得肯定的。”

2015年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又是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中国航天这艘巨舰将承载着全体航天人的祝福与梦想,一路向前,向着成功的彼岸扬帆远航……(胡逢超 贺喜梅 姚天宇)(原标题:航天科技集团宇航任务盘点与展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