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
今年恰逢《哲学会刊》创刊350周年,这本期刊也开创了发表科研论文的先河。在学术圈有一句老话,叫“不出版便出局”,也就是说科研成果形成论文之后要在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平台上发表,否则便可能无人知晓,也就不会得到同行的了解和认可,进而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学术生涯。
但科研论文发表之后还应该有一个环节,那就是科研论文的传播。“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名言,但往往很少有人提及这句名言的后半句:“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这也说明了传播的重要性。
之所以要重视科研论文发表之后的传播过程,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科研论文的传播有助于提升论文的影响力和引用率,国内外都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加以证实;第二,随着公众参与科学呼声的日渐高涨,公众也有权利知晓科学研究做了什么,毕竟科研经费是纳税人提供的;第三,媒体作为科学传播的二传手也有必要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第四,科研成果的传播还有利于粉碎各种谣言。
中国科协等五部委11月初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了加强科技期刊在学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提到“科技期刊联结并推动科技创新从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11月26日,《自然》发表的《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也提到了科研传播的问题,并认为“科研机构需要激励科研人员与公众和产业界交流自己的工作,开展更广泛的科学传播活动”。这都说明科研成果的传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在目前论文数量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已经越来越难,因而发表优秀的科研论文就是“让自己的酒更香”,对科研论文的传播就是“让酒香传得更远”。
科研论文的传播需要论文作者和科技期刊平台协作,一方面,论文作者可以提供重要科研成果的科普版,以供媒体开展传播工作;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平台也要主动出击,向相关媒体和公众推送重要科研成果。当前媒体上有关科研成果的报道大多来自国外科研期刊,这也反映了我们本土对科研论文传播的力度不够,因而有必要探索有效的模式推动本土科研成果的传播。随着科学传播越来越受重视,也许未来学术界那句俗话会变成“不传播便出局”了。(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5-12-2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