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冯文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2/10 8:23:47
选择字号:
记中国海洋大学以工兴海之路:击水中流正此时

史宏达教授(右一)领衔研制的“10kW 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

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

王树杰教授领衔研发的100kW 潮流能发电装置 刘邦华摄影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冯文波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海洋大学度过了90岁生日。90年,这所大学不仅书写了一段因海而生、凭海而立、向海而强的传奇佳话,还开辟了一条中国综合性海洋大学的创建与发展之路。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这里不仅汇集了海洋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有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学科。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海洋工程学科便是诸多新兴涉海学科中的一员。32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在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这一工程学科领域走出了一条以工兴海特色发展的道路。

追根溯源 传奇教授侯国本的“海工传奇”

2013年10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图书馆第二会议室里人头攒动,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工程学院建置30周年庆祝大会正在此举行。在现场,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风华正茂的学子,谈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科30年的发展历程,传奇教授侯国本的事迹总是被大家津津乐道。

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我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的侯国本正在陕西工业大学任教,山东海洋学院时任教务长赫崇本教授派人三下西安将他请到了青岛。在他的带领下山东海洋学院在海洋工程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日照港的建设便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山东兖州煤矿的发现和开发,每年有数千万吨的煤炭需要外运,但运力不足,建设深水大港成为迫切需要。“文革”时期,侯国本曾在日照的石臼所一带劳动改造,发现当地海域宽广,水深滩短,不冻不淤,属于花岗岩岸线,远离江河入海口,是一个适宜建设深水港的优良港址。1978年9月,侯国本联合山东海洋学院、中科院海洋所、海军工程部等单位专家,联名上书国务院和时任国家副主席李先念,阐述在日照石臼建港的优越条件。历经无数次的论证、研讨,1980年3月5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新建石臼港工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如此称赞侯国本:“侯先生,你了不起,在地图上把日照一个小点变成一个圈。”如今的日照港就是在石臼港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现已发展成为年货物吞吐量达3亿余吨的山东第二大港。

日照港的获批动工,一时间使侯国本和他所在的山东海洋学院蜚声中国海洋工程界。当大家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的时候,山东海洋学院又把国家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上了日程。

1980年9月2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山东海洋学院设立了海洋机械工程专业,随后学校又成立了海洋工程系。“海洋工程系的创建是山东海洋学院从理科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第一步,也是‘文革’后学校创建的第一个新系。”海洋工程系的第一任书记陈一鹤谈起创系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海洋系、水产系等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把他们系里有志于工科教学的教师都输送给了我们,侯国本教授就是从海洋系调过来的。”

创系之初,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全系上下怀着培养海洋工程事业未来发展人才的美好憧憬,依然干劲十足。1983年,海洋工程系迎来了海洋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首批32名学生,1984年创建了海岸工程专业,并于1985年开始招生。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史宏达告诉记者:“我们的第一批学生是1983年招收的,我们认为‘有生之年’才是我们学院的开始,这也是我们2013年庆祝建院30周年的来历。”这一时期,海洋工程系还增设了海洋工程动力学教研室、海洋工程动力实验室、海岸工程研究所、泥沙研究所,并创办了《海岸工程》季刊这一海洋工程领域的知名学术刊物。

侯国本说:“手里有真理,就掌握了雄师百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凭着这样的胸怀和气概,他带领新生的海洋工程系屡创奇功。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上的璀璨明珠,虽靠海,但无港,特别是1961年胜利油田被发现之后,丰富的石油资源更是面临着外运的压力。1982年,应胜利油田第一书记李晔之邀,侯国本开始对黄河口、渤海湾海域进行水文和地质、地貌调查。隆冬时节,海面上寒风刺骨,63岁的侯国本指挥由山东海洋学院“东方红”海洋实习调查船、海军舰船和5条渔船组成的科考船队,在海面上一字排开,进行了8天的连续调查,最终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无潮区深水港港址可行性研究报告”,详细客观地论证了在渤海湾黄河口附近无潮区可以建设深水港的观点。李晔在给侯国本的信中说:“人间事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吼出天下第一声。将来一旦实现了这一宏愿,那我们也就无愧于华夏后代炎黄子孙了。”1984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东营接见了侯国本,听取了关于建设黄河海港、稳定河口流路及黄河三角洲开发利用的汇报。1985年6月,彭真委员长亲笔题写了“黄河海港”四个大字,康世恩副总理亲临奠基,1988年建成并投入运营。“黄河海港”后改名为“东营港”,现已发展成为年货物吞吐量近5000万吨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照港,到80年代中期的东营港,再到黄河治理——挖沙降河理论的提出,不仅使侯国本的人生事业达到巅峰,在这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中也极大地带动了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工程学科的发展,为这个新生的系科指明了方向、夯实了基础。

科学研究 迎风搏浪敢弄潮

1988年,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改换,而是办学方向和发展思路的调整以及可调配资源和发展舞台的拓展,这也为新生的海洋工程系创造了提质增速、发展壮大的良好契机。1993年4月22日上午,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馆前,简朴而热烈的工程学院揭牌仪式正在举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笑容。10年来,作为海洋工程系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大家都为这“从系到学院”的跨越感到高兴。新成立的工程学院下设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海洋工程动力教研室、海洋工程动力实验室和海岸工程研究所。

成立工程学院之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的舞台更宽广了,于是勤劳质朴的海工人在海洋这片广袤的领地上围绕一个个科技难题战风斗浪、搏海弄潮,取得了无数在我国海洋工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材不高、头发花白的老者,或步行,或骑单车,从容地行进在风景如画的校园。他虽已年逾七旬,却仍专注于海洋防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学生培养工作。他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防灾研究所所长、“复合极值分布理论”的提出者刘德辅教授。2005年无疑是美国海洋灾害多发的一年,“卡特里娜”飓风和“丽塔”飓风先后袭击美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殊不知,造成如此严重损失的原因除了两股飓风的威力之大以外,还有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错误预判。而刘德辅教授运用其1980年提出的“复合极值分布理论”(Compound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简称CEVD)及其对美国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飓风特征的长期概率预测结果表明:“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影响范围的A区(墨西哥湾东部)和1区(佛罗里达东海岸)复合极值分布预测的50年一遇值和千年一遇的飓风强度明显超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SPH(standard project hurricane)和PMH(probable maximum hurricane)值。事后两场飓风的破坏强度再次证明了刘德辅“复合极值分布理论”的准确性。如今,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台风、洪水灾害的分析预测和河口海岸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分析。

在工程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曾经担任学院院长的李华军教授讲述了他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经历,其中第一次印象最为深刻。2004年,李华军领衔完成的“浅海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过度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华军作为获奖代表进入人民大会堂领奖。该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中石化3年多的安全生产技术难题,避免了平台倾覆和污染事故,确保了中心平台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以此为依托,李华军科研团队还发展了海洋结构动力特性识别技术和健康诊断技术,成功地诊断了埕岛油田9座海洋平台的健康状况,发现了生活平台过度振动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振动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6年3月29日,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仪式暨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新聘任的102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就有李华军的身影。“光华工程科技奖”是中国工程领域的至高荣誉,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在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2006年6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典礼上,李华军作为海洋工程领域的杰出代表荣获青年奖。2010年,李华军科研团队主持的“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解决了海洋工程设施全生命周期安全防灾的关键技术难题,这也成为李华军第3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宝贵经历。

2014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十二五”第四批重大项目评审结果,李华军教授牵头申报的“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获批立项,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领域资助的首个重大基金项目。此外,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还主持了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63”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了一大批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和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达5000万元;累计出版专著和教材数十部,发表学术论文近千篇,其中SCI、EI收录3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获得发明专利数十项。

人才培养与卓越同行,与海洋相伴

历经32年的探索、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凝练形成了以“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知识关联;强化实践环节,开展基地建设;深化专业训练,提升人才技能;融化海洋背景,确立特色优势”为内容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以“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为内容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引领,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青春、激扬梦想、奉献力量。

在工程学院有一个特殊的班集体和一个特殊的奖学金,两者都是以同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他就是该学院1997届港口航道及治河工程专业毕业生郝文平。2000年9月13日,身为海军北海舰队炸礁队助理工程师的郝文平在宁波万吨轮码头施工中,为保护集体财产和战士生命安全,与突发而来的6号台风搏斗近一个小时后壮烈牺牲,年仅27岁。郝文平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记二等功,同时为弘扬烈士精神,鼓励大学生成才报国,部队炸礁队与学校共同出资设立了“郝文平奖学金”,并在他大学期间所在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设立了“郝文平班”。时至今日,“郝文平奖学金”已颁发了10届,“郝文平班”也传承了10届学子。在日积月累的传递中,众学子不仅领悟了郝文平这位优秀毕业生的奉献精神,也激发了大家努力学习、愤发图强、敢于担当、勇于献身国家海洋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2年来,在这所以“海洋工程师的摇篮”著称的特色学院里走出来的毕业生,不仅养成了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和奉献社会的高尚品格,还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战本领。

2010年底,我国首座40万吨矿石码头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全线贯通,并投入生产。在青岛港建港指挥部指挥长苏建光看来,这是他自1989年于青岛海洋大学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毕业以来在职业生涯中啃下的又一块儿“硬骨头”。2010年初,苏建光率领建港大军,卷起铺盖,抵达董家口,在这片光溜溜的荒土地上开启了艰难的建港之路。当时令苏建光犯愁的不是凛冽的寒风,也不是荒凉的土地,而是在董家口35公里范围内没有过多可开采的碎石资源,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为了找石头,苏建光不仅跑遍了30公里之外的胶南藏南镇、张家楼镇附近山头,甚至还跑到了60公里之外的潍坊、诸城、日照五莲等地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至少在青岛港近10年的发展建设中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他不仅是海洋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是我们杰出校友的代表。”史宏达如此评价这位师出同门的师兄。

工科教育源于实践而最终又要归于实践,在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中,该学院不断强化实践环节,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胜利油田、日照港、青岛港等单位合作建立了70余个教学实践基地。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工程学院还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诸如水中机器人大赛、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和创意文化活动,并屡次获得金奖、冠军等荣誉。32年来,在“以工兴海”这一整体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6000余名优秀人才。他们犹如一棵棵树苗,在海洋工程这片肥沃的田野上逐渐锻炼成长为国家海洋工程建设的精英力量。

学科发展 描绘工程世界里的海洋蓝

学科建设是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也是关系学院发展全局的一项长周期的活动。回望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32年的风雨发展历程,即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办学特色的过程。

斋堂岛隶属青岛市黄岛区,位于琅琊台东南方的海中,相传为秦始皇当年求仙其侍从斋戒之处。该岛屿不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而且其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波浪和潮流能资源,是天然的海洋可再生能源研发基地,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史宏达教授、王树杰教授的科研基地就建立于此。2014年1月15日的斋堂岛海域天气寒冷、风高浪急,史宏达带领科研团队在寒风刺骨的海面上成功完成了“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的投放。该装置解决了多数传统装置“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固有问题,标志着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内波浪能阵列化开发与工程应用领域率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也是继2013年王树杰教授领衔研发的“100kW潮流能发电装置”成功投放之后,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迈出的又一大步。“这两个装置都是目前国内输出功率最大的潮流能和波浪能发电装置之一,其技术水平也是国内领先的,为我国潮流能、波浪能资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史宏达告诉记者。

在学科建设中,工程学院还注重通过搭建实验平台来支撑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2011年10月27日,服务于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山东,面向国家,胜任高水平科研任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海洋工程与技术综合性开放实验平台——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在中国海洋大学揭牌。该实验室的建立不仅带动了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也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起到了推动作用。2012年通过全球竞标,该实验室承担了巴拿马铜矿码头水工物理模型试验项目,这也是该实验室承担的第一个国际港口工程试验项目。“既赢得了客户的好评,也展示了实力,还锻炼了队伍。”在史宏达看来这是件一举三得的事情。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此举被认为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在学校入选的5个专业中,工程学院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名列其中。如今,从这两个专业选拔出来的部分优秀学生正在按照卓越工程师的教育计划和方案加紧培养。史宏达说,“这两个专业的‘卓越计划’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们更加注重实战和创新,是未来国家海洋工程领域的精英力量。”

历经32年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工程学院在“立足本源、突出特色、引导创新、质量为本”的专业建设理念的指引下,从只有一个本科专业、不到20位教师、仅30多名本科生的海洋工程系,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120多位教职员工、2000多名全日制在读学生的工科大院,实现了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模式的突破,成为中国海洋大学办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学院之一。“2010年3月,中国海洋大学在工程技术学科(领域)进入了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成为学校继植物与动物学、地球科学之后第3个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这里面离不开工程学院的突出贡献。”在工程学院建院30周年大会上,时任学校党委书记于志刚如是说。

师资队伍 当好“梦之队”的筑梦人

32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已构建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专家。这支队伍是学院培养优秀工程人才的主力军,也是学院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

在工程学院有一个特殊的奖项叫“昊阳恩师奖”。说它特殊,一方面是它的授奖对象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另一方面它是由该学院1998届毕业生、青岛昊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武出资设立的。“‘昊阳恩师奖’主要面向战斗在教学一线,品德高尚、技艺精湛、对学生影响深远的教师,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评选产生。任何人不得申报,但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提名。”史宏达向记者讲述了该奖项评选的条件。现已退休的杨新华老师是第二届“昊阳恩师奖”的获得者。据史宏达介绍,杨新华从1983年海洋工程系招收第一届学生时到校执教,32年来一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工作在教学一线,她的工龄与工程学院的院龄一样长。“即使现在退休了,也闲不住,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每一位向她求助的学生,她都热情接待,她也因此深得每一届学生的喜爱。”

为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资助体系,自2012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截至目前,中国海洋大学共有6名教师获得这一殊荣,在海洋工程系担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的刘勇便是其中之一。在工程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刘勇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说:“这里是年轻教师追求梦想、探索科学的美好舞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7年到校工作,2013年获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现在已是工程学院最年轻的教授。“青年教师积极进取,追求上进是好事,学院应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地做好服务和支持工作,给他们创造发展的空间。”史宏达说,学院正在酝酿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基金”,为优秀青年教师学习、培训、团队培育等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作用,着力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同时,工程学院还积极引进国际化人才,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齐鲁友谊奖”是山东省政府为表彰外国专家在推动该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设立的奖项。在2012年度的颁奖礼上,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聘请的2011年度教育部海外名师、来自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的李东永教授获此殊荣,并成为该校第2位获此奖励的外国专家。据李东永的学生、海洋工程系副主任梁丙臣教授介绍,李东永自2000年始就和海大有学术和科研上的合作交流,2011年通过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正式到中国海洋大学工作。对于这位汉语不是很流利,有时还得靠英文辅助沟通、已经与工程学院合作了15年的老朋友,师生们对他在科研和教学上表现出的勤奋、严谨的精神与态度有口皆碑。李东永与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共同建立了山东省沿海海洋信息系统,该系统为有效保护山东半岛沿海环境、提升灾害防御水平提供了保障。他通过对黄海和东海沿海的研究,改良了海浪和风暴潮数值模型,为沿海和海洋结构设计等制定了新的标准,还改良了沿海循环的沿岸输沙模型,从而妥善解决了油泄漏、搜寻和救援、环境和生态等问题。“他每天都会按时上下班,有事外出会向学院请假,除了从事科学研究,他还给研究生上课,给本科生开讲座,是一个特别敬业、随和,受人爱戴的老先生。”梁丙臣说。

历经32年的发展建设,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打造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相对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涵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7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山东省技术拔尖人才2人,青岛市技术拔尖人才3人。

未来发展 乘风破浪天地宽

“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在学校建设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工程学院如何找准自身定位,自觉地将学院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学校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寻求支持和动力,并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在建院30周年大会上,学校时任党委书记于志刚对工程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

谈及工程学院的未来发展,史宏达告诉记者,学院将紧扣“以工兴海”的主题不动摇,发挥海洋特色优势,打破传统工科发展的固有模式,努力建设成为一个真正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学院。“虽然学院的学科门类比较多,方向分散,但我们还是希望它成为一艘大船,而不是4艘小船(4个系),一艘船意味着只有一个舵、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进军海洋。”史宏达指出,除了与海洋密切结合的海洋工程系,现在机电工程系、自动化及测控系也已经下海,下一步将继续往海里走,并将走向深海。土木工程系也正在思考下海的方式,比如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偏远海岛的建筑规划等。

史宏达表示,工程学院还将紧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重大需求,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探索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创新工科学院的发展模式,在服务海洋事业的辽阔舞台上寻求更大的支持,实现更高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5-02-10 第8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