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天海 赵广立
“下海”,曾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关键词。彼时,下海创业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竞争起点低、市场尚不成熟、处于产业链低端等鲜明的时代烙印。
今年两会,构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成为了新一轮创新创业的热点。其中,科技人员作为创新主体,无疑具有特定的创业优势。
“科技人员创业和普通人相比是有优势的,特别是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毛蕴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走出去”的必然性
其实,科技人员“走出去”创业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埋头苦干近十年,职称晋升不靠前。”长期以来,科技人员面临着薪水低、工作时间长、论文压力大、升职前景差等诸多职场困境。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国家科技经费的集中、重点投入,导致了科研团队急剧膨胀,也加剧了职业上升通道的人才拥堵。
十八大以来,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就成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人才竞争激烈以及产业需求加大的情况下,对不少科技人员来说,未来的出路或许不在科研院所,而是在社会所需要的地方。创业成为他们开启未来的风险与收益“双高”的路径,甚至是捷径。
“能否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能否产业化就成为创业成功的衡量标准。”毛蕴诗表示,“创业完全是个市场行为,市场认可你,你就成功了。尽管风险很高,但成功回报率也很高。”
创新与创业响答影随。“硅谷与斯坦福大学”的成功案例就告诉世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该有创业。斯坦福大学不仅为硅谷起到了人才和科技蓄水池的作用,也为师生培养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斯坦福大学特别鼓励学生创新,作出成果后又鼓励创业,鼓励成果孵化。这种氛围很好,硅谷从而成为硅谷,创新环境、氛围起很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因此,在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在国际上许多创新环境都在大学周边,因此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大学不能只是象牙塔,还应有科技园,不能浪费它天生具备的辐射功能。”顾秉林表示。
放下铁饭碗,能否换得金饭勺
但是,放下“铁饭碗”,能否换得“金饭勺”?面对创业风险与收益的“双高”,科技人员也有自己的顾虑。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眼中,与上世纪末的“下海潮”相比,现在的创业起点更高,创业环境也更好。“以前创办的企业活下来的很少,因为没有遇到好的土壤,就像种子撒到了水泥板上。”陈保善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在我们有很多风险投资,市场环境也更加成熟。虽然我们的创业环境与美国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但这个距离在缩小。”
不过,在他看来,这片创业土壤还不能被称为沃土。他把美国的科技创业流程比作接力赛,微型企业只要创造出初级产品、原型产品甚至是创意就可以去搞兼并,因此两三年就会出一批成功的创业企业。但是我国由于缺乏集成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办企业“资金、场地、试生产、销售统统都要自己做”,因此“接力赛变成了一个人的马拉松,能撑到最后的没几个”。
在顾秉林看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是最关键的。首先要有良好的创新氛围,才会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在德高望重的老师指导下做出杰出的工作,“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其次是要具备“新成果能够很快转化成产品”的机制。他表示,政府的导向作用在其中举足轻重,因为“创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整个过程是需要扶持的”。
创业沃土如何培养
对于如何培养创业沃土,在顾秉林看来,对年轻人的发明创造持有怎样的态度,非常重要。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他指出,做科研的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很多实验室,直接参与实验室项目、利用实验室完成自己的成果,“这种实验室资源的利用制度非常好”。
“学生利用这些实验室作出来的成果,大部分是归于研究者本人的。”顾秉林表示。斯坦福的理念是,要对学生创业给予充分的支持。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创业成功之后会感恩于本校,并主动回报学校,Google亦是如此。
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应在科研成果管理、人事制度、职称评定、股权等问题上激励创新创业。“应合理安排科技人员成果股权问题,既考虑到科技人员原来使用了本单位基础设施,也应承认科技人员的个人贡献。两方面兼顾,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毛蕴诗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
陈保善也指出,如果要将科技人员创业产生的效益与职称评定等相挂钩,也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创业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真的推动行业进步。“商业成功和科技进步不完全等同,我们鼓励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是也有很多要素需要衡量。”他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5-03-16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