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的扩招,许多地方政府在远郊区域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大学城。但在体验过新鲜的空气、宽敞的道路后,学生们发现,生活在远郊的大学城,不仅实习不便,就连找兼职、参加社会实践都很困难。贵州花溪大学城、成都温江大学城的多名学生向媒体感叹,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被“圈养”,远郊大学城成为“孤岛”。
应该说,大学城并非中国特色产物。大学城在国外出现已有近半个世纪。国外在郊区形成的大学城,其实一般都是自然生成的,如美国波士顿,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城,它们都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才成熟。当然,二战结束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日本等国也兴起了一些由国家、地方、高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构建的大学城。所以说,中国的大学城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为何大学城这种“舶来品”会水土不服?为何学生会感觉自己被圈养?首先,自然是新建校园远离市区,而学生一族大都是公车族,往返市区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物理距离太远;其次,城中的大学生与真实社会脱节,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大学是年轻人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相对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机构,对青年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但因为远离“市井之气”,远郊大学城的学生往往参加大众活动较少,与社会脱节,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除了参加社团外,很少接触现实社会,成为内心的囚徒。
有人也许会说,国外的大学城为何不会让学生感到孤独?主要原因在于欧美大学城是自然形成,周边的商业、社区、医疗、就业等配套设施都已经相对完善,不会让人感觉远离社会。此外,中外文化的差异也是主因,国外的学生大多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而经历过填鸭式教育的中国大学生,则仍然习惯于被动接受外界的信息,难言独立。
中国的远郊大学城走到今天,的确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大学从来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殿堂,远郊大学城也不能成为与社会脱节的“孤岛”;今天的社会也不再需要象牙塔里的囚徒,而需要实践能力更强的大学生。如果说,过去的远郊大学城光修大学而没有真正地“建城”,今天的教育主管部门理应为大学城加快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并吸引各界学者、政府与企业代表进“城”交流,让大学生能够融入人群。此外,大学城理应帮助学生准备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通勤班车,同时也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