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记者徐静)最近,广州出现登革热患者个案。科学家研究出一种新的方法,有望解决广州登革热传播问题。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奚志勇教授团队研究出通过投放“益蚊”以蚊治蚊,使蚊子“绝后”的办法,从而控制蚊子数量。3月份,团队已在南沙沙仔岛投放第一批50万只改良版雄蚊,灭蚊效果引发各方关注。
“以蚊治蚊”让蚊子“绝后”
登革热是广东常见、多发的急性传染病之一,也是重点防控的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登革热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可以应用。白纹伊蚊是广州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中山大学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研究出运用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来控制和阻断登革病毒通过蚊媒传播的新技术,去年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从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并成功将其导入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建立了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
奚志勇的研究表明,可通过投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益蚊”以蚊治蚊。因为这种细菌对于携带和传播登革热病毒的白纹伊蚊能起到类似疫苗的作用,有效地降低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进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奚志勇介绍,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能遗传给蚊子的后代,但不会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一旦雄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细菌,即使雌蚊未感染,交配后雌蚊也不会产卵。而染菌的雌蚊交配后仍可产卵,并能把沃尔巴克氏体细菌传给后代。从理论上讲,这种趋势会使染菌的蚊子越来越多,从而抑制登革热传播。
南沙沙仔岛是首批试验地
记者获悉,今年3月,奚志勇带领的团队在广州南沙沙仔岛进行试验,投放第一批50万只改良版雄蚊。之所以选择南沙沙仔岛,是因为该地区相对偏远,受外界影响较小,更有利于验证试验效果。
据介绍,试验过程需要当地居民理解和配合,因为需要通过释放五倍于当地原有数量的雄蚊来降低区域内蚊虫的数量,“到时候区域内居民可能会感觉到蚊子突然多了,但大家可以放心,‘种群压制’阶段释放的雄蚊是不咬人的。”奚志勇教授曾表示。科研团队还会走进社区,回答居民的所有疑问,“大家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即可,不需要有任何变化”。
记者获悉,研究团队释放的蚊虫可称之为“益蚊”,与杀虫剂相比,“以蚊治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因为杀虫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有益的昆虫,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相对于杀虫剂,“以蚊治蚊”可谓一劳永逸,一个区域内的雌蚊一旦携带沃尔巴克氏体,沃尔巴克氏体就会稳定地驻留在蚊子体内。
登革热传播效应
隐性感染占比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广州日报讯 (记者徐静)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涛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团队联合攻关登革热,阐释暴发疫情中登革热隐性感染的状况,以及隐性感染在登革热传播中的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登革热流行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比例为2.2:1。登革热暴发疫情中,人们往往重点关注发病人群(即显性感染),而忽视隐性感染人群。这一研究结果首次阐释了登革热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对于疾病蔓延的重要影响,对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日前,该研究论文《Evaluation of Inapparent Dengue Infections During an Outbreak in Southern China》发表于国际知名专业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杀手锏一 使虫“绝后”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种寄生性细菌,它感染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后,会致其无法产生雄性后代。但这并不会使蚊子灭绝,奚志勇说,投放“益蚊”会使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某一种群的蚊子在某一个区域的数量降到极低甚至根除,由于还有大量不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加上蚊子极易迁徙,因此不可能使蚊子灭绝。
杀手锏二 不会变异
投放“益蚊”这种方法是在蚊子中加入共生菌,使蚊子和细菌形成共生关系,蚊子还是广州的蚊子,细菌也来自广州的昆虫,只是一种新的组合,因此不会存在变异的风险。
杀手锏三 对人无害
实验证明,只要携带该细菌的蚊子成为一个地方蚊子群体的多数,登革热疫情就会得到抑制。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已相继开始投放“益蚊”。澳大利亚从2011年起,最早通过这一措施抑制登革热疫情。奚志勇说,澳大利亚的释放试验持续了4年,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负面作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