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大庆)在最新出版的《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刊登了中科院刘建国等人撰写的《APEC前后京津冀区域灰霾观测及控制措施评估》,介绍了他们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11月5日—11日)期间的观测过程及相关分析、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北京各类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40%以上,其他省区市污染物减排比例在30%以上。
利用APEC期间实施减排措施的机会,中科院组织开展了京津冀区域综合外场实验,以北京怀柔雁栖湖畔的国科大超级大气观测站为核心实验区,采用地面观测、激光雷达探空、车载走航、卫星遥感和数值模型预报等多种手段,构建了包括2个超级站、15个立体观测站、6辆移动观测车和20多个气象站组成的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对2014年10—11月期间,京津冀区域的数次灰霾污染形成过程进行了全方位观测。
专家经过统计分析认为,在APEC期间的气象条件下,如果不采取应急减排控制措施,在会期前后的10天中,轻度污染天数将由1天增为6天,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将增加1天。关于车辆限行的效果,APEC期间的污染时段,北京气态前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比10月下旬污染时段分别下降了40%和52%。
对于如何留住“APEC蓝”专家提出了3点建议。第一,在京津冀区域分地区分阶段实现“APEC蓝”。可利用北京山地平原风(白天偏南风、晚上偏北风)特性,先在北京中北部区域(南三环以北)长期保持“APEC蓝”,再分批次、分阶段逐步向南推进。第二,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第三,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的联防联控,做好钢铁、冶金、建材等高污染企业的调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