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远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6 8:59:01
选择字号: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仰望苍穹 风云同行

08星基地测试   上海技术物理所供图

■本报通讯员 任远 记者 黄辛

风云二号是我国已投入业务使用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三十多年来经历了三批任务的研发历程。

在刚刚过去的4月底,我国自主研制的风云二号G星经过4个月的在轨测试,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评价说,这标志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气象卫星光学载荷研制水平实现了新跨越。

“这颗星倾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心血。”上海技物所所长陆卫说,“这是上海技物所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结果。”

一代卫星一代人

风云二号是我国已投入业务使用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三十多年来经历了三批任务的研发历程。

此次发射的风云二号G星是风云二号03批三颗卫星中的第二发星,采取自旋稳定方式,设计工作寿命为4年。

对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光学仪器的研发和制造,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已坚持了30年。他们承担了核心光学载荷扫描辐射计的研制。扫描辐射计包括一个可见光和四个红外通道,可以实现每半小时获取覆盖地球表面约三分之一的全圆盘图像。并且具备灵活区域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加密扫描能力,能够针对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重点区域的6分钟加密观测,加密观测资料已在应对突发气象灾害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通道扫描辐射计需要将光、机、电、红外探测器、辐射制冷和薄膜光学等多种技术综合在应用一起,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能够设计制造这种仪器。上海技物所自1983年就开始静止卫星光学有效载荷研制的策划与预先研究。科研人员从“白手起家”开始,经历学习、调研、思考,到引进、消化、吸收,最终实现了技术改进、创新和自主发展。

然而,科学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94年4月2日,正在进行最后一次厂房测试的风云二号卫星突然爆炸起火,凝聚着航天人十多年心血的卫星毁于一旦,离爆炸最近的上海技物所科研人员中5人被烧伤,轻伤数人。事故的发生,对于在风云二号战线上连续奋战十多年的上海技物所的科技人员是一个重大打击。

失败从来不能阻止科学家的脚步。事故发生后三个月,研究所就重新组织起了风云二号扫描辐射计研制队伍,主动、迅速、有序地投入到了新产品的研制工作中。仅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向卫星总体提交了比原先质量、性能和可靠性更高的扫描辐射计正样发射产品,为1997年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成功发射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经过多年国家重大项目的磨炼,上海技物所建成了与航天工程文化相匹配、能打硬仗、能吃苦的科研团队。2004年,科研团队对02批C星的辐射计实施了重大技术改进,将辐射计的观测通道从三个增加到五个,红外通道的温度分辨率和可见光通道的信噪比均有明显提高,同时增加了对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大雾天气和沙尘暴的观测能力。

在G星上,扫描辐射计的研制延续了F星的技术路线,并再次实施了三项技术改进,包括:进一步降低了由视场外地球目标引起的红外杂散辐射;进一步提高了黑体观测频次和进一步提高了后光路中主要光学部件的温度遥测分辨率。这三项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了风云二号G星定量化产品的反演精度,使卫星的定量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轻身重义竭尽全力

“搞科研就是要有点牺牲精神”,这是上海技物所风云二号研制团队灵魂人物、卫星副总师陈桂林院士的一句话。陈桂林的科研人生就是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展历史的浓缩。

风云二号立项之初,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个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而且很难预测结果的项目,其中轻量化的空间大孔径高分辨率光学系统、高精度(角秒级)空间扫描机构、高性能探测器等关键技术都是极具挑战的难题。为了能掌握第一手气象信息,陈桂林夜以继日地工作。1989年,正当他带领大家完成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初样产品研制时,因过度疲劳得了突发性耳聋,如今,陈桂林的左耳已听不到任何声音。1994年1月,陈桂林在西昌卫星基地参加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首次发射工作,一只眼睛忽然什么也看不清楚,经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在医生和领导的一再催促下,他住进了医院。如今,陈桂林右眼视力不到0.1,但他戴着眼镜,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2011年春节,研制团队在加班检查整理电单机的电缆接线,陈桂林也来了。他在现场指导,线缆密密麻麻,眼睛看不见就用放大镜,一根线一个接点,不符合要求就重来。08星扫描辐射计预交付后,为了解决在整星电测试过程中出现的行号和电位器码异常跳动的现象,陈桂林坚持与团队一起找问题,分析原因,反复教导青年科研人员:“地面上出现的任何异常现象都可能是隐患,在地面上出现从另一面而言是好事,否则到了天上对产品是灭顶之灾。”就在扫描辐射计出发进场的前两周,陈桂林突遇风寒,体温升到了39度。在病床上的他依然不忘关心辐射计的工作,在听完汇报后还一再嘱咐要把工作做细做实。两周后,他带着咳嗽和试验队一起奔赴卫星发射场。

 

《中国科学报》 (2015-07-06 第7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