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地学教育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原代校长郭令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8月5日下午3时42分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岁。
郭令智同志1915年4月4日生于湖北省安陆县。1938年8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助教。1939-1946年,先后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1946-1949年,任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9月公费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深造。1951年12月由英国绕道香港回到新中国,任南京大学教授至今。1981年起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82-1984年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及校务委员会主任;1984-1988年任南京大学顾问。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国际岩石圈对比计划IGCP224项、IGCP267项中方主席等学术兼职。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以来,郭令智同志在地质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就在大巴山首次发现新生代砾岩和大型褶皱——推复构造,为后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与成因奠定了坚实基础。1947年,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批南沙群岛的地质地貌考察工作,并对太平岛珊瑚礁的形成和类型提出了新见解。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他论证了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构造属性,首次提出江南古岛弧的观点。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他领导构造地质学科开始了从固定论到活动论科学思维的转化,在我国最早系统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并倡导把板块理论与地体构造应用于中国地质实践。经过数十年长期不懈的调查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学术带头人、阵容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团队,先后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该团队在江南地区发现了元古代蛇绿岩套、岛弧火山岩和岛弧复理石,率先在国内提出华南古板块沟-弧-盆体系的观点,提出了古大陆内部鉴定古板块边界的八项地质标志,论证了华南从元古代开始就已出现了古板块运动机制的认识,成为国际上完整重建元古代板块会聚边界的实例,冲破了国际上板块构造限于显生宙观点的束缚。80年代中叶以来,该团队在中国东南部发现并厘定了一系列地体构造,提出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新认识,对华南各省的地质普查和找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83年,郭令智同志作为南京大学代校长接待了法国总统密特朗一行来访。他先后率团赴美国西部和东部、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大阪等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单位访问,为南京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
郭令智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地学教育家。他长期讲授地质基础课,先后开设了自然地理学、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燃料地质学、地貌学、构造地貌学、中国地质学、板快构造等课程。曾任高教部地学教材编委会委员。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奖掖后学,强调人格、道德和学风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文革前,他培养了13名研究生;1978年到2008年,他培养了28名硕士,30名博士。他培养的学生大都品学兼优,有的在重要学术单位担任领导,有的已成为著名学者和国家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其中有4位现已成为“两院院士”。
郭令智同志学术成果突出,先后发表科学论著160多篇(部),在构造地质、地貌调查、板块构造、华南大地构造研究和教学事业上有着卓越贡献,曾三次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奖,五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78年被授予“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0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何梁何利奖和李四光荣誉奖、2001年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郭令智先生作为地质学的一代宗师,他的学养、胸怀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郭令智同志的逝世,是我国地质界、高等教育界和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他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是南京大学师生员工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鼓舞和激励南京大学全体师生为加快创建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郭令智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郭令智院士治丧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八月六日
(原标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京大学原代校长郭令智在南京逝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