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8/19 8:30:10
选择字号:
中国棉花困境:快没人种了

 

“棉花快没人种了。”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杜珉最近听得最多、说得最多的都是这句话。

近几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锐减。据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全国棉花生产监测最新数据,今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22.8%;中国棉花协会调查显示,2015年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可能不足5000万亩,为建国以来最低年份。以棉花大省河北为例,2010年该省棉花种植面积约为1000万亩,如今这一数字只有500万亩上下,几乎“腰斩”。

“今年农业部专家顾问组安排我们几个专家去河南调研,大家都发愁到哪儿去‘调’。”杜珉苦笑说。

棉花生产的内忧外患

“到底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到多少亩,才能引起重视?”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河北农业大学马峙英在辗转河北衡水、山东滨州等地对棉花生产形势进行调研后,对棉花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的严峻态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常年未低于7000万亩。过去棉花生产遇到棉铃虫、黄萎病严重危害等问题,也从没像这两年下降得这么厉害。”跟棉花打了30多年交道,马峙英对棉花面积变化洞若观火。

是什么原因导致棉农不再愿意种棉花?杜珉在农业部一次会议上和参会专家达成共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产品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的碰撞,说白了,农民种棉花“挣不着钱”。

“现在棉花市场价格大约1.3万元/吨,而在新疆,生产一斤棉花的成本就要6.8元。”杜珉指出,内地棉区植棉成本同样居高不下。有些地方的“地板”比“天花板”还高,棉农便没了收益空间。

但国内棉花在国际市场仍然没有优势。2011~2013年,国内棉花临时收储期间,印度、美国的棉花价格每吨比国内低几千元。2014年国家实施目标价格和相关补贴政策以来,国内国际棉价逐渐接轨,但在质量上国产棉与进口棉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自然的,纺纱厂等棉花需求大户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选择质优价廉的进口棉,国产棉则以政府托市价格基本流向了国家储备仓库。针对这一现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感叹:我国农产品最大的问题是“三量齐增”的怪象——产量、库存量在增加,进口量也在增加。

继续种棉的理由

既然进口棉价格又好,质量又高,只进口不生产行不行?

“肯定不行。”马峙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至少要保证60%的用棉靠自己,否则我们对棉花的话语权、定价权就没了。让其他国家决定我们的用棉,将来的风险会更大。”

他指出,棉花作为经济作物,产业链较长,种植、加工、商贸整条产业链上系着“一亿农民、两千万工人和大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因此棉产业不是仅仅棉花种植那么简单:“我们不能一边买国外的棉花,一边让大量劳动人口无事可做,尤其是在那些土地和生态条件只适宜种棉的地区。”

在衡水,植棉似乎是这个地区挽救地下水不断下降的不二选择。

衡水市农牧局调研员陈桂荣介绍说,衡水历史上种杂粮,自2001年开始,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2013年达到峰值。植棉面积下滑也是在这一年开始的,在国家实行粮食直补等政策的刺激下,衡水的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急剧上升,大量棉田变粮田。

小麦+玉米的耕作方式,加剧了华北地下漏斗区的形成——衡水的农田灌溉用水占到总用水的82%。

很快,华北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惊动了党中央”。“冀枣衡漏斗”和“山东德州漏斗”相互嵌套,与“沧州漏斗”“邢台巨新漏斗”“天津漏斗”等连成一片,在河北东部平原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最深的深层淡水“漏斗区”,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关注的生态问题。

“漏斗区的水资源已不足以支撑粮食作物产量的长期大面积持续增长。棉花的用水量约为小麦+玉米的1/5~1/4,还耐盐碱、耐瘠薄,在这种地区,植棉是作物结构调整的最佳选择。”参加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棉花生产调研的专家们一致认为。

还须应对多项挑战

在老棉花人眼里,棉花不是简单的经济作物,他们对“棉花兴百业兴,棉花损百业损”有深刻体会。“无粮不稳,无棉不安。”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冀南试验站站长、河北邯郸农科院原院长宋玉田研究员这样说。

然而让粮田变回棉田,谈何容易——老农们也承担不起白忙活一年的代价。

在位于华北地下水超采核心区域的黑龙港流域,自2014年开始,国家拿出每吨皮棉2000元,补贴每年只种一季棉花的农户,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户植棉的积极性,然而这在杜珉看来,靠补贴植棉的日子无以为继。

而且,棉花生产成本高,与其机械化程度低不无关系。由于棉花是一种生产技术性较强的作物,生产管理和采摘等环节费工费时,如果没有较高收益驱使,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马平研究员指出,棉花是个“药罐子”,一生病虫害多发,需要频繁使用农药。而落后的生产方式直接损害着棉农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农民植棉意愿下降。

“适度规模化种植是我们必须逾越的一道坎。”中国棉花学会副秘书长翟学军提出,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采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才有用武之地,并且棉花品种、品质问题也容易解决。

马峙英就此提出,棉花产业的科研工作也要迎头跟上,国家应予继续加大经费支持,加快研发高效简化的植棉技术体系,如适宜的抗病虫高产优质早熟棉品种、棉田全机械化管理农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的配套管理技术等,帮助棉农把植棉成本降下来,把棉花品质提上去,让农民“快乐植棉”。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