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路畅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8/26 7:40:59
选择字号:
寻找穿越历史的精神力量
河南大学在流亡办学旧址潭头举行纪念活动

 

科学网开封讯 (记者史俊庭 通讯员路畅)历史如同永恒的坐标,总是给人以启迪和指引。76年前,硝烟弥漫,战火熊熊,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驱迫下,河南大学被迫迁徙,在豫西小镇潭头坚持流亡办学,度过了一段艰难困苦、浴火重生的峥嵘岁月,用信念和意志抒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大学抗战史,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教育救国、文化抗战的壮丽史诗。

8月25日上午,洛阳潭头,烈日如火。河南大学全体党政领导干部在这里隆重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祭奠潭头惨案中牺牲的河大英烈,举行河南大学流亡办学旧址潭头纪念馆开馆仪式,宣示河大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加快发展的决心,从追忆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反思当下,面向未来。

“河南大学在潭头五年的办学经历,不但是河南大学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大学要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成就来告慰我们的先贤,来报答血浓于水的潭头人民。”河南大学校党委书记关爱和在活动中强调。

弦歌五载 成绩斐然

抗战流亡办学八年,河南大学随着战局变化而辗转播迁,先后迁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嵩县、南阳荆紫关等地,始终坚持教育报国,弦歌不辍,播撒火种,造福桑梓,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烽火育才记。

在那个交织着血与火、理想与信仰的年代,河南大学的师生几经辗转,来到这个地处伏牛山深处的小镇。山高水长,潭头月明。从1939-1944,河南大学在这里赓续文化精神,保存办学实力,开始了另一个战场的抗战。校长王广庆求贤若渴,大力延揽名士俊彦,一时文豪哲人、理工匠宗,在这里滋兰树蕙,传道授业解惑。学校因陋就简,严谨施教,科研教学成绩斐然,并于1942年擢升国立,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书写了河大校史上光辉的一页。

“1944年,垂死挣扎的日寇向洛阳进军,5月15日入侵潭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潭头惨案,河大师生及家属9人遇难,25多人失踪,给河南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潭头附中老校长姜晋森讲述的历史故事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

关爱和、娄源功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潭头惨案纪念碑敬献花篮。

“明德新民,血沃中原。师生们在抗战中迸发出的不畏强暴、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凌在潭头惨案祭奠仪式中表示。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70年弹指而过,这首诞生于潭头办学时期的校歌,又一次唱响在伊水河畔,提醒着河大师生勿忘植根中原、维护文化的志向。

记录历史 面向未来

潭头办学旧址纪念馆由15间旧房改造,共7个展室,展线约长150米,主要分为八年流亡、潭头办学、人才汇集、潭头惨案、情深谊长、河大精神6个部分,充分利用光电设备展出大量珍贵的图片,还原师生工作和学习、生活场景,集中展示了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流亡办学情形,生动记录了河大师生在在烽火连天里的坚守。

在开馆仪式中,校长娄源功代表河南大学向潭头教育捐资二十万元,河南大学出版社捐赠图书730余册。仪式结束后,娄源功在采访中表示,“潭头人民曾经在最困难的年代给予河南大学无私的帮助,悠悠岁月,抹不掉河大师生与潭头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我们要饮水思源,回报民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纪念馆凝聚着河大师生和潭头人民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日寇在潭头犯下的滔天罪行。修建这座纪念馆,就是为了继承好河大师生和潭头群众奋起抗击日寇的爱国主义传统。”栾川县委副书记、县长白明朗表示。

走进展览,就是走进了河大人为弘扬中华教育奋斗到底的光辉历程,走进展览,就是走进了河大人不屈不挠与日本法西斯抗争的烽火岁月,走进展览,就是走进了汲取民族复兴力量的家园。

重温这段苦难与辉煌的岁月,就是让今天生活在幸福与和平中的人们,共同传承一个民族在艰苦奋战中留下的集体记忆,共同守护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创造的宝贵财富。

“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校师生要继续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全面推进学校的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继续朝着建设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目标奋勇前进,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成就来告慰我们的先贤和血浓于水的潭头人民。“关爱和表示。

不朽丰碑 精神长存

每一所大学精神的形成,都是在时间长河的激荡中逐步凝练而成的。正是在敌前流亡办学的这段时光里,河南大学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抗争与坚守,融铸成为自己的精神底色。

“正是靠着百折不挠的坚韧,河南大学在抗战烽火中,用血肉之躯维护和接续了中原文化的血脉;正是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河南大学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校党委书记关爱和在致辞中动情地说。

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河南大学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虽然折枝成林,被一次次拆分重组,却从未停止过谋求自身恢复和发展的努力,也正是依靠着这种精神,在1984年恢复校名后,学校产生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唤醒沉睡的记忆,接续断裂的传统,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实现着她的光荣与梦想。

而所有这一切的根源,河大人相信是在这弦歌不绝的八年里,这个时期虽然处处充满着艰辛和磨难,然而又无不呈现出激越与奋发、期冀与新生。茶肆喧嚣,河滩空旷,寺庙庄严,尽为河大师生读书之所,显示出河大师生在艰难时世中的刚健有为,在激扬奋斗中的自信与从容,孕育了具有永恒价值意蕴和感召力量的河大精神,从而铸就了百年河大的辉煌。

魏巍伏牛,滔滔尹河。惟我河大,负笈播火。

其叶蓁蓁,其华灼灼。爱国情怀,永垂山河。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