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伟
“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9月22日,第13届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大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又一次提到绿色超级稻的“十六字方针”。
得益于国内水稻科学家在基因功能研究方面20余年的积累,绿色超级稻在应用推广上优势明显。“它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也逐渐成为国家两型农业的一个缩影。”张启发总结说。
据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绿色超级稻项目首席科学家余四斌介绍,近年来,一批具备绿色超级稻性状的新品种已在湖北、安徽、四川、广西等地累计推广应用近400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解码水稻天书
水稻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还在于它已成为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模式植物。对农业科学家而言,研究好了水稻,其他禾本科作物的秘密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水稻的全部基因排列宛如一部天书,功能基因的鉴定就是对其词义的破译和字典的编撰。解码“水稻天书”也是当前水稻学界最为艰深、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每一个基因的解码,都意味着人类对水稻天书认识又前进了一步,同时也为水稻遗传改良增添了新的知识和基因资源。”张启发说。
数据表明,以水稻为题检索近10年间各个国家发表的SCI论文数,中国以6875篇居首位。而根据《自然》集团发布的涵盖68种高质量学术期刊的自然指数,在这10年间,中国在这68种高质量学术期刊中共发表水稻研究论文117篇,位居世界首位。
作为国内水稻研究的重镇,华中农业大学的水稻团队共成功分离克隆了控制水稻产量、品质、抗旱、抗病、杂种优势利用等性状共100多个重要功能基因,是国际上克隆作物基因最多的单位之一,这些成果登上了包括《科学》在内的一系列世界顶尖学术期刊上。
第三次育种突破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的水稻育种实现了两次重要突破,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又增长20%左右。
两次突破很好解决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温饱问题,但随之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尖锐起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张启发认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逆转第一次绿色革命所带来的负效应。通过具有新的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和技术推广,减少化肥、农药、水及劳动力的投入,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对此,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提出“要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准备基因资源”,得到了水稻科学家们的一致认同,水稻育种的第三次突破呼之欲出。
随后,张启发开始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设想,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黎志康、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等人也相继发表文章,从不同层面论述“绿色超级稻”的元素和技术路线。
黎志康认为,绿色超级稻的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采用两步走的策略培育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第一步,通过育种,将种质资源中的大量绿色性状有利基因导入优良的遗传背景中;第二步,将这些导入系或近等基因系相互杂交,实现基因聚合,培育聚合大量优良基因于一体的绿色超级稻。
绿色超级稻的实践
据余四斌介绍,中国“绿色超级稻”计划,从设想的一开始,就拟订了针对中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障的目标。
2010年,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启动。在项目支持下,我国多个水稻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开展新品种选育,成功培育出一批具备抗病虫、节水抗旱、养分高效等“绿色”特性的新品种或品系。
实践表明,在湖北省团风县和武穴市的推广应用中,由广东省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黄华占”具有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等特点,经测算,每亩可节本增效约444.5元。
目前,由中国科学家倡导并研发的绿色超级稻得到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青睐,通过“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项目,将绿色超级稻的技术和新品种输出到有需要的亚非国家,解决世界粮食危机。
“绿色超级稻的性状还须不断优化。”谈到挑战,张启发认为,绿色超级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但是现阶段的技术还无法实现。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他和他的团队需要破译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水稻基因。“我们想要编译一本水稻基因的字典,现在可能还不到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停不下来的工作。”张启发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9-2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