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9 10:09:52
选择字号:
河南农大教授范国强:桐花又开迎春来

 

科学网郑州讯 (记者史俊庭)2016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向获奖代表颁奖。在这个中国科技界年度盛会的璀璨舞台上,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教授时隔五年再度登上了领奖台,凭借《四倍体泡桐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再次斩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够摘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绝非偶然。那么,范国强教授有什么秘诀?他又是经过怎样的努力取得了如此成绩?作者第一时间联系了范国强教授,对其进行了专访。

泡桐:再度摘得国家科技大奖

“通过我这一门课的学习,你就会知道向日葵为什么绕着太阳转。”植物生理老师杜心莲在课堂上的一句开场白,就吸引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这些学生们当中,就坐着彼时一脸青涩的范国强。杜老师当时还难以料到,30年前被她一句话领进林学大门的青涩男生,如今已是两度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桂冠的泡桐研究专家。

2010年,范国强团队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隔五年,范国强团队的《四倍体泡桐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又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由范国强教授牵头制定的“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技术规程”、“四倍体泡桐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泡桐丛枝病防治技术规程”等林业行业标准在全国林业行业标准审定会上被认定为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加快了我国泡桐栽培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进程。

泡桐是我国主要速生用材和农田防护林树种,分布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出口创汇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泡桐木材是优良的家具用材,也是不可或缺的弦乐器用材,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

但是在自然情况下的泡桐是二倍体品种,存在自然接干率低和抗逆性弱等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易存活。针对现有二倍体泡桐品种存在的种种问题,范国强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长达19年的攻关研究,建立了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体系,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含5184份的四倍体泡桐种质的资源库,扩大了其遗传背景,为林木多倍体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育出了优势突出、特性优良的四倍体泡桐新品种,推进了泡桐品种的更级换代。首次阐明了四倍体泡桐新品种优良特性的分子机理,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白花泡桐基因组精细图谱,为国内外泡桐遗传解析提供了信息平台,创建了一套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推动了泡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确立了我国在泡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

团队:并肩战斗协作攻关

从上世纪70年代蒋建平团队首次对泡桐属开展人工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到如今范国强团队的四倍体泡桐新品种,历经了近50年光阴。从四倍体泡桐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方向的确立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范国强和他的团队努力了19年。林木生长周期较长,所以实验周期也比普通作物长很多,这19年的时间足以让一株小树苗成为浓荫蔽日的栋梁之材,也让泡桐的研究积淀愈深,最终获奖乃是实至名归。

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不仅需要稳定的研究方向,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有一个相互协作的得力团队,这也是范国强对两次获奖的总结。范国强的项目团队由5位老师和15名学生组成。谈起与项目有关的日子,每个人都有着难忘的“独家记忆”。团队成员邓敏捷肯定不会忘记,在项目进展的关键时刻,她狠下心把刚1岁的孩子撇在家里,在深圳做研究的两个月里,有专注工作的幸福,更有母子分离的煎熬。

为了诱导出来四倍体,团队成员们做了上千个实验组合,连续十几天昼夜不停地做鉴定;诱导成功后,为了让四倍体特性稳定下来,又在不同区域的大田里进行实验,通过栽培研究四倍体泡桐的生长趋势;通过品种审定后,才算四倍体泡桐的课题研究成功——这就是他们19年来走过的历程,每一步的实现都花费了数年时间,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个团队成员的脑海里。在每一次并肩奋战中,在每一次共同面对失败的挫折中,在每一次取得进展的欣喜若狂中……团队成员们的心凝聚在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创新:再摘国家大奖的独家“秘笈”

范国强觉得,他是和树是有缘份的。生在农村,打小就看着村边田间高大的泡桐树长大,自然也知道泡桐用途广泛。这可能就是他和泡桐的渊源吧。现今他一直致力于泡桐生物学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基金和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主持的项目现已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当选为河南省“中原学者”。

“创新”--当提及获奖最大的因素时,范国强强调道。“我们团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创造了自然界中没有的四倍体泡桐品种。该品种在大田种植后表现很好,所以人们愿意去种植这个品种,这样就产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他补充说。

“在林木这个领域搞研究获奖确实很难,获得国家级奖更难。如果说第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心里还有点忐忑,那么第二次获奖就变得更加自信与坦然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只要功夫到了,你的实验结果取得了成绩,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还是会得到大家认可的。”谈到获奖感受,范国强说道。

再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范国强团队依靠的正是他们的创新成果。“范教授所研究的泡桐丛枝病至少在国内是第一,而泡桐细胞DNA甲基剂类是全球第一。”范国强的同事王红卫肯定地说。这位青年学者的自信也许最能解释范国强团队获奖的真正原因吧,那就创新,拿出别人都没有的东西来,才是获奖的独家“秘笈”。

信念: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从2007年起,范国强主动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他不仅是博士、硕士生导师,还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尤为难得的是,范国强的科研成果,都是在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取得的。

在同行眼里,范国强是学术“大咖”;而在学生眼里,他是个严谨细致、亲切和蔼的老师。“范老师是个勤奋严谨的人,他带了15个学生,为我们改论文时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甚至小到标点符号和单词拼写的错误。他不仅教我们学习,还教我们做人。”2014级林学博士生王哲如是说。在实验室里,诸如样品提取类的环节,范国强都会手把手教学生,他希望学生在读研期间就能真正投入到科研当中。

范国强注重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和条理性,他平时要求学生要关注研究领域内最新的文章,每周看一篇最新文献。每周日上午9点,研究团队召开例会时,他的研究生们都要悉数参加,大家相互交流自己上一周的工作和学习体会,再制定出下一周的计划。他对学生如此,对自己更是丝毫也不放松。至今,他每天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来到办公室,晚上到10点甚至11点才离开。除了中午用个电饭锅煮点面凑合一下外,他一整天都在看文献、改论文、做实验中度过。

他的团队成员、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邓敏捷老师说:“范老师夜以继日的工作,办公室的灯至少亮到晚上10点钟。他对科研工作严谨,认真负责。而且他很包容,总是科研成果共享,肯接受年轻人意见,给年轻人成长的机会。”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成为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范国强的人生信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